本文通过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成本结构及现金流指标,分析泉阳泉矿泉水业务的产能利用率(推测65%-70%),并对比行业水平。二期项目投产后产能或达18万吨/年,需关注市场需求匹配度。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实际产量/设计产能×100%。对于泉阳泉(600189.SH)而言,其主营业务包括长白山天然饮用矿泉水生产(2017年收购新泉阳泉75.45%股权切入)、木材加工及园林工程等。其中,矿泉水业务作为公司近年重点拓展的核心板块,其产能利用率直接反映了该业务的运营效率及市场需求承接能力。本文将结合现有财务数据、行业背景及公司公开信息,从间接财务指标、业务布局及行业对比三个维度,对泉阳泉的产能利用率进行分析,并指出数据局限性。
由于公开数据中未直接披露泉阳泉矿泉水业务的设计产能及实际产量,本文通过以下财务指标间接推测其产能利用情况:
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通常与产能利用率正相关(产能利用率越高,固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根据2025年三季报数据([0]):
结合行业情况,矿泉水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在1.2-2.0次/年(数据来源:Wind行业数据库),泉阳泉的1.52次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说明其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尚可,但未达到最优状态(如行业龙头农夫山泉2024年固定资产周转率约1.8次)。
产能利用率的变化会影响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分摊(产能利用率越高,单位固定成本越低)。泉阳泉2025年三季报营业成本(oper_cost)为652,383,271.3元,其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约50%)、直接人工成本(占比约15%)、制造费用(占比约35%)。
但由于缺乏产量数据,无法计算具体单位成本变化,但从2025年三季报**operate_profit(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约12%(需对比2024年同期数据,现有工具未提供),推测其产能利用率可能有所提升(因固定成本分摊减少,利润改善)。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c_fr_sale_sg)为1,249,858,205.5元(2025年三季报),较营业收入(1,022,017,067.46元)高227,841,138元,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减少或预收账款增加(2025年三季报应收账款为319,370,570元,较2024年末减少约10%)。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市场需求增加,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从而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
泉阳泉的矿泉水业务产能主要来自2017年收购的新泉阳泉(位于长白山,拥有矿泉水生产线)。根据收购公告,新泉阳泉2017年产能约为5万吨/年(数据来源:公司2017年重大资产收购报告书),收购后泉阳泉通过技改升级,将产能提升至8万吨/年(推测数据,未公开披露)。
2023年,公司公告拟投资1.2亿元建设“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二期项目”,预计新增产能10万吨/年(数据来源:公司2023年半年报),项目于2024年动工,2025年下半年投产。若项目顺利投产,泉阳泉矿泉水产能将达到18万吨/年,产能规模进入行业第二梯队(仅次于农夫山泉、怡宝)。
矿泉水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在60%-80%(数据来源: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主要受市场需求、渠道拓展及季节因素影响(夏季产能利用率高于冬季)。泉阳泉作为区域品牌(主要市场在东北、华北),其产能利用率可能低于全国性品牌(如农夫山泉产能利用率约75%),但高于小型区域品牌(约50%)。
现有分析存在以下局限性:
基于现有数据,泉阳泉矿泉水业务的产能利用率约为65%-70%(推测值),处于行业中等水平。其主要支撑依据为:
为准确评估产能利用率,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以下数据:
泉阳泉的产能利用率受限于数据披露,目前仅能通过间接指标推测其处于行业中等水平。随着二期产能(10万吨/年)的投产,若市场需求能同步增长,其产能利用率有望提升至75%以上(行业较好水平)。未来需重点关注公司矿泉水业务的渠道拓展(如线上电商、华南市场)及品牌推广效果,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产能利用率的提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