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震裕科技(300953.SZ)人形机器人业务进展,涵盖业务布局、技术研发、市场合作及财务影响,揭示其未涉足该领域的现状与潜在挑战。
震裕科技(300953.SZ)作为国内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及下游精密结构件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业务布局主要围绕家电、新能源锂电池、汽车等传统领域展开。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因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等产品的推出备受关注,市场对震裕科技是否进入该领域存在疑问。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市场反馈,从业务布局现状、技术与研发投入、市场反馈与合作、财务影响评估、风险与挑战五大维度,对其人形机器人业务进展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三季度报,震裕科技的主营业务仍集中在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占总收入的45%)和下游精密结构件(占总收入的55%),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如空调、冰箱电机铁芯)、新能源锂电池(如电池外壳、极耳)、汽车(如发动机零部件)等领域[0]。公司官网及公开披露的业务范围中,未提及“人形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相关的产品或业务板块[0]。
从产业链环节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组件包括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及结构件等。震裕科技的精密制造能力(如模具设计、冲压加工)理论上可切入机器人结构件(如机身框架、关节部件)的生产,但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未公开任何与机器人相关的产品研发或量产计划[0]。
震裕科技作为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三季度研发投入达2.54亿元(同比增长38.7%),主要用于新能源锂电池结构件(如大圆柱电池外壳)、家电高端模具(如变频电机铁芯模具)的技术升级[2]。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模具设计、冲压工艺等领域,未披露有机器人相关的研发团队或专利布局[0]。
从研发方向看,公司近期的专利申请集中在“一种新能源电池极耳冲压模具”“家电电机铁芯级进模”等现有业务,未涉及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如关节灵活性、运动控制算法)[0]。这意味着,公司当前的研发资源并未向机器人领域倾斜。
截至2025年11月,震裕科技未与任何机器人企业(如特斯拉、小米、波士顿动力)签署合作协议,也未公开任何机器人产品的客户案例或订单信息[1]。公司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仅提及“新能源业务增长显著”“家电模具订单饱满”,未涉及人形机器人的战略规划[0]。
从市场调研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玩家(如绿的谐波、汇川技术、埃夫特)均已公开相关业务进展,而震裕科技未进入该领域的行业榜单或合作生态[3],进一步说明其未参与人形机器人业务。
2025年三季度,震裕科技总收入65.93亿元(同比增长28.6%),净利润4.11亿元(同比增长138.0%),增长主要来自新能源锂电池结构件(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升至35%)和家电模具(收入增长15%)的拉动[2]。财务数据中未体现任何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收入、成本或资产科目[2],说明该业务对公司当前财务状况无影响。
若震裕科技未来计划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需面临以下风险:
综上所述,震裕科技目前未公开任何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业务进展,其主营业务仍集中在精密模具及下游结构件领域。公司的精密制造能力(如冲压模具、结构件加工)理论上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配套服务,但截至2025年三季度,未发现其进入该领域的迹象。
若投资者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建议关注绿的谐波(减速器)、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埃夫特(机器人整机)等已公开业务进展的企业;若关注震裕科技,其新能源锂电池结构件和家电模具业务仍是核心增长点。
(注:本报告基于公司公开信息及市场数据整理,未涉及未披露的内部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