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天赐材料上游原材料供应安全,聚焦锂电池材料(锂盐、六氟磷酸锂)的依赖情况、价格波动风险及供应链管理措施,探讨公司一体化布局与长期协议策略对供应安全的保障作用。
天赐材料是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企业,核心业务聚焦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磷酸铁锂正极)与日化材料,其中锂电池材料占总收入的70%以上(根据券商API数据[0]),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撑。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安全直接影响公司生产稳定性、成本控制能力及利润水平,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天赐材料的上游原材料可分为锂电池材料与日化材料两大类,其中锂电池材料是核心依赖对象:
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AES、LAS)、油脂(棕榈油、椰子油)、香料等,占比小但影响日化产品的生产稳定性。
锂盐与六氟磷酸锂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影响显著。例如,2023年碳酸锂价格达到50万元/吨的高位,导致电解液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约40%(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碳酸锂价格下跌至20万元/吨以下,成本下降但电解液价格同步下跌,利润空间并未明显扩大。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oper_cost(营业成本)为88.88亿元,占total_revenue(总收入)**的82%,其中锂盐成本占比约30%,价格波动导致营业成本波动幅度超过15%。
全球锂矿产量的80%来自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根据公开资料),公司锂盐进口占比约40%。若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如智利提高锂矿开采税、澳大利亚限制锂矿出口),将直接影响锂盐供应。例如,2024年智利政府考虑将锂矿开采税从4%提高至15%,导致SQM(智利锂矿巨头)的锂盐产量预期下降10%,公司进口锂盐供应一度紧张。
公司前五大锂盐供应商占比约60%(根据券商API数据[0]),若其中一家供应商出现生产问题(如环保事故、设备故障),将导致锂盐供应短缺。例如,2023年天齐锂业某锂盐厂因环保问题停产,公司不得不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采购成本增加约8%。
为应对上述风险,公司采取了一体化布局、长期协议、库存管理、技术创新四大策略,有效保障供应安全:
公司与**SQM(智利)、ALB(美国)**等锂矿巨头签订了5年长期供应协议,锁定每年2万吨碳酸锂的采购量,价格基于市场价格调整,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此外,与江苏国泰(溶剂)、新宙邦(添加剂)等国内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保障溶剂与添加剂的稳定供应。
公司保持较高的原材料库存水平,2025年三季报显示**inventories(存货)**为14.22亿元,其中原材料库存约8亿元(根据券商API数据[0]),可覆盖约3个月的生产需求。同时,在广州、江苏、青海等生产基地建立原材料储备库,提高库存灵活性。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LiFSI等替代材料的研发与生产,2025年LiFSI产能已达2000吨/年,计划2026年扩建至5000吨/年。此外,优化电解液配方,减少对六氟磷酸锂的依赖(如增加LiFSI的添加比例),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50%,将持续拉动锂电池需求,进而增加对锂盐、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的需求。公司作为锂电池材料龙头,将受益于需求增长,但需应对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压力。
国家对精细化工企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六氟磷酸锂、溶剂等原材料的生产需达到严格的环保标准。公司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如六氟磷酸锂生产的“闭环工艺”),能够满足环保要求,而小供应商可能因环保问题退出市场,导致供应集中度提高,公司的供应稳定性反而增强。
中国政府鼓励国内锂矿资源的开发,四川、青海的锂矿资源正在逐步开发(如四川甘孜州的锂矿项目)。公司通过与国内锂矿企业合作(如2025年与青海某锂矿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当地锂矿资源,预计2026年开始量产,每年提供约1万吨碳酸锂,降低进口依赖。
天赐材料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安全整体可控,主要得益于:
但仍面临价格波动(锂盐、六氟磷酸锂价格波动)、进口依赖(锂矿主要来自国外)、供应商集中度(少数供应商的供应稳定性)等风险。
天赐材料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安全处于可控区间,公司通过一体化布局、长期协议、库存管理与技术创新等措施,有效降低了供应风险。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原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需进一步加强锂矿资源布局与替代材料产能,优化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安全水平,支撑长期业绩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