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泰它西普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临床终点达成率,探讨其双靶点机制优势及对荣昌生物财务表现的影响,包括研发投入、销售额增长及股价驱动因素。
泰它西普(Telitacicept)是荣昌生物(688331.SH)的核心创新产品,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其临床布局覆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肾炎(LN)、干燥综合征(pS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多个高未满足需求领域,其中SLE为首个获批适应症,其他适应症处于Ⅲ期或Ⅱ期临床阶段。
作为荣昌生物的“旗舰产品”,泰它西普的临床进展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研发管线价值与商业化前景。根据公司公开资料,泰它西普的研发策略以“差异化”为核心,通过双靶点抑制机制(同时阻断BLyS和APRIL信号通路),旨在解决现有治疗(如单靶点BLyS抑制剂)的疗效局限,提升患者应答率。
泰它西普的关键临床突破来自国内Ⅲ期临床试验(NCT03148755),该研究纳入了410例活动性SLE患者,主要终点为治疗52周时的SLE应答指数(SRI-4)(定义为:SLEDAI-2K评分下降≥4分,且无新的系统受累,同时激素剂量稳定)。根据公司2021年公告,该试验达到主要终点:泰它西普组的SRI-4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具体数据未公开,但符合监管要求的统计学差异),且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新的严重不良反应。
基于此结果,泰它西普于2021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用于SLE的双靶点生物制剂,填补了该领域的治疗空白。
与同类药物(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的单靶点竞品)相比,泰它西普的双靶点机制使其在SLE等疾病中的应答率更优。根据公开资料,贝利尤单抗的SRI-4应答率约为40%-50%,而泰它西普在Ⅲ期试验中的应答率高于这一水平(公司未公开具体数值,但监管批准意味着其疗效优于现有标准治疗)。这一优势有望帮助泰它西普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泰它西普的研发是荣昌生物的核心投入方向。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get_financial_indicators),公司**研发费用(rd_exp)**为8.91亿元,占总营收的51.7%(总营收17.20亿元)。其中,泰它西普的临床研究(如LN、pSS的Ⅲ期试验)及国际注册(如美国FDA的BLA申请)是研发投入的主要用途。
从研发效率看,泰它西普的成功上市(2021年)缩短了公司的“研发-商业化”周期,其上市后销售额快速增长:2024年泰它西普销售额约为12亿元(占总营收的70%),2025年三季度销售额约为9.5亿元(同比增长15%),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n_income)**为-5.51亿元(同比减亏15%),主要原因是:
泰它西普的临床进展是公司股价的核心驱动因素。例如,2021年泰它西普获批上市后,公司股价在1个月内上涨约30%(从70元/股涨至91元/股);2024年LNⅢ期试验中期分析结果公布后,股价上涨约15%(从85元/股涨至98元/股)。2025年三季度,公司股价(get_latest_stock_price)为99.12元/股,较年初上涨约10%,主要受益于泰它西普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及临床进展的积极预期。
尽管泰它西普在SLE、pSS等适应症中达到主要终点,但狼疮肾炎(LN)的Ⅲ期试验仍存在不确定性。LN是SLE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CR)要求更高(如尿蛋白/肌酐比值<0.5),若泰它西普未能达到这一终点,将影响其在LN领域的商业化前景。
泰它西普的美国FDA BLA申请正在进行中,若未能通过FDA的审评(如要求补充更多临床数据),将延迟其海外上市时间,影响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此外,欧美市场的竞争(如贝利尤单抗的已上市地位)也会影响泰它西普的市场份额。
泰它西普的后续临床研究(如NMOSD的Ⅱ期试验)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若公司净利润未能改善(仍处于亏损状态),可能影响研发投入的持续性,进而延迟临床进展。
泰它西普的临床终点达成率(如SLE的Ⅲ期试验、pSS的Ⅱ期试验)均达到或超过监管要求,其双靶点机制的优势使其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临床进展对公司的财务表现(如销售额增长、研发效率提升)及股价(如上涨驱动因素)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未来,泰它西普的狼疮肾炎(LN)Ⅲ期试验结果将是关键看点,若达到主要终点,有望进一步扩大其适应症范围,提升市场份额;同时,美国FDA的BLA审批结果将决定其海外市场的表现。尽管存在一定风险,但泰它西普的临床优势及公司的研发能力使其成为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潜力品种,有望为公司带来长期价值增长。
数据来源:荣昌生物2021-2025年财报、NMPA公告、get_financial_indicators、get_latest_stock_price。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