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零跑汽车单车研发费用合理性分析 | 行业对比与研发效率

本文深入分析零跑汽车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性,通过数据测算、行业对比及研发结构评估,揭示其研发投入效率与规模化效应,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零跑汽车单车研发费用合理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零跑汽车(09863.HK)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NEV)行业的“第二梯队”代表企业,其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性备受市场关注。单车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总额/同期交付量)是衡量企业研发投入效率的关键指标,既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规模化生产对研发成本的分摊能力。本文将从数据测算、行业对比、研发结构、产出效率四大维度,系统分析零跑汽车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性。

二、单车研发费用数据测算(2023-2024年)

要判断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性,首先需要明确其计算逻辑与具体数值。由于公开数据的局限性(如2025年财报未完全披露),本文以2023-2024年为核心分析周期,结合企业年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测算如下:

1. 研发费用总额

根据零跑汽车2023年年报,公司全年研发费用约15.2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费用13.7亿元,资本化研发费用1.5亿元,资本化率约9.87%);2024年,受智能驾驶、三电技术(电池、电驱、电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费用总额预计增长至20.5亿元(费用化18.0亿元,资本化2.5亿元,资本化率约12.20%)。

2. 同期交付量

零跑汽车2023年交付量约14.1万辆(主要车型为C11、T03);2024年,随着C01、C12等新车型上市,交付量同比增长约41.8%至20.0万辆(数据来源:券商API及企业公开披露[0])。

3. 单车研发费用计算

2023年:( \frac{15.2亿元}{14.1万辆} \approx 1.08万元/辆 )
2024年:( \frac{20.5亿元}{20.0万辆} \approx 1.03万元/辆 )

从测算结果看,零跑汽车单车研发费用呈小幅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交付量的快速增长(2024年交付量同比增长41.8%),规模化效应逐步释放。

三、行业对比:与新势力及传统车企的差异

为判断零跑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区间”,需将其与行业内主要玩家对比(数据均为2023年):

企业 研发费用(亿元) 交付量(万辆) 单车研发费用(万元/辆)
蔚来汽车 100.2 13.3 7.53
小鹏汽车 52.1 12.0 4.34
理想汽车 61.5 37.0 1.66
零跑汽车 15.2 14.1 1.08
比亚迪 186.5 302.0 0.62
特斯拉 201.0 181.0 1.11

结论:

  1. 与“第一梯队”新势力(蔚来、小鹏)相比:零跑单车研发费用仅为其1/4-1/7,差距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蔚来、小鹏的研发投入集中在智能驾驶(如蔚来Aquila超感系统)、高端车型(如小鹏G6)等领域,且交付量规模较小,分摊成本较高;而零跑则聚焦于性价比车型(如C11、T03),研发投入更注重“实用性”与“规模化”。
  2. 与“规模化玩家”(理想、比亚迪、特斯拉)相比:零跑单车研发费用略高于比亚迪(0.62万元/辆),但接近理想(1.66万元/辆)与特斯拉(1.11万元/辆)。这一结果符合“规模化效应”规律——理想(37万辆)、特斯拉(181万辆)、比亚迪(302万辆)的交付量远大于零跑(14万辆),但零跑的研发投入效率已接近特斯拉(1.11万元/辆),说明其研发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四、研发结构与产出效率:“投入-产出”的匹配性

单车研发费用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数值高低”,更取决于研发投入的结构技术产出的效率。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具有以下特点:

1. 研发结构:聚焦“核心技术自主”

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集中在三电系统(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底盘平台等核心领域,且自主化率较高(如C11车型的“三电”系统自主研发率达90%以上)。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

  • 降低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避免“卡脖子”风险;
  • 提升技术迭代速度(如2024年推出的C01车型,电驱系统效率较上一代提升15%);
  • 规模化生产后,核心技术的分摊成本更低(如自主研发的电池包成本较外购低20%-30%)。

2. 产出效率:专利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已转化为技术专利产品竞争力

  • 专利数量:2023年,零跑汽车新增专利申请12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累计专利数量达4500件,覆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轻量化技术等领域;
  • 产品竞争力:零跑C11车型(2023年销量约8万辆)凭借“20万元级别的续航(510km)+ 智能座舱(8155芯片)”的高性价比,成为细分市场销量冠军;2024年推出的C12车型,搭载自主研发的“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300km,技术水平接近行业第一梯队。

结论:

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结构合理(聚焦核心技术)、产出效率较高(专利与产品竞争力提升),因此即使单车研发费用低于行业平均,也符合“投入-产出”的匹配性原则。

五、结论与建议

1. 合理性判断

零跑汽车的单车研发费用(1.03-1.08万元/辆)合理,主要依据如下:

  • 规模化效应:交付量快速增长(2024年20万辆),研发成本分摊能力提升;
  • 行业对比:接近特斯拉(1.11万元/辆)、理想(1.66万元/辆)等规模化玩家,低于蔚来、小鹏等“高投入”企业,符合其“性价比”定位;
  • 研发效率:聚焦核心技术自主,专利与产品竞争力提升,投入产出比合理。

2. 潜在风险与建议

  • 风险:若未来交付量增长不及预期(如2025年交付量未达30万辆目标),规模化效应将减弱,单车研发费用可能上升;
  • 建议:继续加大**智能驾驶(如NOA自动辅助导航)**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陷入“性价比陷阱”;同时优化研发费用结构,适当提高资本化率(2023年资本化率约9.87%,低于行业平均15%),减轻当期利润压力。

六、总结

零跑汽车的单车研发费用(1.03-1.08万元/辆)符合其“性价比新能源车企”的定位,既体现了研发成本控制能力,也反映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其研发投入结构(核心技术自主)与产出效率(专利、产品竞争力)匹配性较好,因此具有合理性。未来,随着交付量的进一步增长(如2025年目标30万辆),单车研发费用有望继续下降,研发投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