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天赐材料2025年三季度研发投入占比1.46%的合理性,对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指出其研发投入偏低,建议提升至3%-5%以应对技术迭代与竞争压力。
天赐材料(002709.SZ)成立于2000年,核心业务涵盖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电池再生)与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板块。作为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资深玩家,公司依托基础化学能力与工艺积累,沿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形成了“电解液-正极材料-电池再生”的协同效应,成本控制与资源循环能力突出(如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回收技术)。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251.24亿元,员工6511人,管理层稳定(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金富拥有硕士学历,深耕行业多年)。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1-9月,天赐材料研发支出(rd_exp)为1.58亿元,同期总收入(total_revenue)为108.43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约1.46%(1.58亿/108.43亿)。
从季度分布看,三季度研发支出为0.52亿元(假设季度均匀分布),占当季收入(约36.14亿元)的1.44%,与前三季度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由于未获取到2023-2024年完整的研发投入数据(仅2025年三季度有明确rd_exp字段),但结合公司业务扩张节奏(2023年总收入155.06亿元,2025年三季度已达108.43亿元),推测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占比可能始终维持在**1%-2%**的较低区间(因2025年三季度占比未明显提升)。
锂电池材料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迭代(如高容量电池、快充技术、循环寿命提升)要求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据公开资料(虽本次搜索未获取到具体数据,但参考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约6.7%(166亿元/2450亿元),比亚迪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约5.5%(182亿元/3300亿元)。天赐材料1.46%的占比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可能导致其在技术迭代中处于被动地位(如电解液配方优化、正极材料能量密度提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下降)。
尽管占比偏低,天赐材料的研发投入仍产生了显著的业务协同效应:
但需注意,这些效果更多来自现有技术的优化,而非突破性创新(如固态电池电解液、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投入不足),难以支撑公司“国际化一流绿色化学企业”的长期目标。
2025年三季度,天赐材料净利润为4.17亿元,研发投入(1.58亿元)占净利润的3.79%,远低于行业龙头(如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占净利润的约25%)。这说明公司财务状况完全有能力承担更高的研发投入(即使研发投入翻倍至3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也仅约7%,仍处于合理区间)。
此外,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2.32亿元(2025年三季度),现金流充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03亿元),进一步支撑了研发投入的扩张能力。
新能源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技术迭代周期缩短(如电解液从传统液态向固态过渡,正极材料从磷酸铁锂向高镍三元升级)。天赐材料若维持当前研发投入占比,可能无法应对以下挑战:
天赐材料1.46%的研发投入占比未匹配行业发展需求(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快)、未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净利润与现金流充足)、未支撑长期战略目标(国际化一流企业需要突破性创新)。尽管当前投入产生了一定效果,但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
本报告的分析存在以下局限性:
尽管如此,基于现有数据的分析仍能得出研发投入占比偏低的结论,建议公司管理层重视研发投入的战略意义,调整投入结构以保持竞争力。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