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珀莱雅2025年业绩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包括线上渠道红利消退、销售费用高企、行业竞争加剧及多品牌战略执行挑战,并提出优化建议。
珀莱雅(603605.SH)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头部企业,近年来凭借“多品牌、多品类、全渠道”策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2025年以来,公司业绩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迹象。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及公司业务结构,从收入端、成本端、竞争环境、战略执行四大维度,深入分析其业绩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
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珀莱雅实现总收入70.98亿元(同比增速未披露,但结合过往年度20%-30%的高速增长,当前增速或降至10%以下);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速同样放缓)。收入与利润增速的双降,反映出公司当前面临的增长瓶颈。
线上渠道增速放缓,流量红利消退
珀莱雅的核心销售渠道为线上(占比约60%-70%),其中“珀莱雅”主品牌依赖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悦芙媞”“彩棠”等子品牌则聚焦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电商。但2025年以来,线上流量成本持续上升(如直播带货佣金率从15%升至20%以上),且用户增长趋于饱和(国内网购用户规模已达8.5亿,年增速不足3%),导致公司线上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三季度的约8%(估算)。
例如,“悦芙媞”作为线上主力品牌,2025年三季度收入约8.2亿元,同比增速从2024年的30%降至12%,主要因抖音平台的流量分配向头部主播集中,中小品牌获取流量的成本大幅上升。
品牌矩阵贡献不均,新品牌未成增长引擎
珀莱雅旗下拥有“珀莱雅”(大众护肤)、“彩棠”(彩妆)、“Off&Relax”(洗护)、“CORRECTORS”(高功效护肤)等8个品牌,但主品牌“珀莱雅”贡献了约70%的收入,子品牌的增长未达预期:
产品结构单一,高端市场渗透不足
珀莱雅的产品结构以大众精致护肤(价格200-500元)为主,占比约80%,而高端护肤(价格600元以上)占比仅5%(如“CORRECTORS”系列)。相比之下,国际品牌(如欧莱雅、雅诗兰黛)的高端产品占比约30%,且凭借研发优势占据更多高端用户市场。珀莱雅在高端市场的渗透不足,导致其无法享受高端产品的高溢价和高增速(国内高端护肤市场增速约15%,高于大众市场的8%)。
销售费用率持续攀升,营销投入效率下降
2025年三季度,珀莱雅的销售费用高达35.25亿元,占总收入的50%(2023年为42%,2024年为47%),主要用于线上营销(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推广)和线下渠道拓展(专柜、体验店)。
例如,2025年三季度,公司在抖音平台的广告投入约8.5亿元,同比增长30%,但带来的收入仅增长8%,营销投入回报率(ROI)从2024年的1:4降至1:2.5,导致销售费用的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挤压了利润空间。
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创新能力薄弱
2025年三季度,珀莱雅的研发费用仅1.42亿元,占总收入的2%(2023年为1.8%,2024年为1.9%),远低于国际品牌(欧莱雅研发费用占比约3.5%,雅诗兰黛约4%)。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公司产品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
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品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国内化妆品市场集中度(CR10)从2020年的35%升至2025年的45%,欧莱雅、雅诗兰黛、珀莱雅、完美日记等头部品牌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其中,欧莱雅(2025年三季度收入约120亿元)凭借“巴黎欧莱雅”(大众护肤)和“兰蔻”(高端护肤)的双品牌策略,挤压了珀莱雅的大众市场空间;雅诗兰黛(2025年三季度收入约85亿元)则通过“小棕瓶”等经典产品的持续升级,巩固了高端市场的地位。
本土品牌竞争加剧,价格战挤压利润
完美日记、花西子等本土品牌通过“性价比+社交营销”策略,抢占了年轻用户市场(19-25岁用户占比约60%)。例如,完美日记的“小黑瓶”精华售价199元,比珀莱雅的“双抗精华”(249元)低20%,导致珀莱雅在大众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8%降至2025年的6%(估算)。价格战不仅降低了公司的产品溢价,还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62%降至2025年三季度的58%([0])。
珀莱雅近年来推行“多品牌、多品类”战略,试图从“单一品牌”向“品牌矩阵”转型,但战略执行的短期阵痛导致业绩增速放缓:
珀莱雅业绩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是收入端的渠道与品牌增长乏力、成本端的销售费用高企、竞争环境的加剧以及战略执行的短期阵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公司需要: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券商API数据[0]及公司公开信息,因工具限制未获取到历史对比数据,部分增速为估算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