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铁建如何通过业务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及国际化布局应对传统基建增速放缓、新型基建崛起等挑战,2025年营收预计达9800亿元。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601186.SH)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特大型建筑企业,是全球最具实力的综合建设集团之一。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3位,连续19年跻身世界500强。其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等全产业链,经营范围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传统基建增速放缓、新型基建崛起、绿色转型加速及国际化竞争加剧,中国铁建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转型等策略,积极应对行业变化,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过去 decade,中国传统基建(如铁路、公路、桥梁)经历了高速增长,但随着基础设施网络的逐步完善,其投资增速已从2015年的17.4%降至2024年的5.1%(券商API数据[0])。与此同时,新型基建(5G、数据中心、智能交通、新能源基建等)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3-2025年新型基建投资规模将达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
“双碳”目标推动基建行业向低碳化转型。政策层面,《“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2亿千瓦;《“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基建(如光伏电站、风电基地、绿色建筑)成为行业必争之地。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基建企业走出去,但海外市场面临政治风险(如政策变动)、经济风险(如汇率波动)及竞争风险(如与当地企业及国际巨头竞争)。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基建合同额达2800亿美元,但其中仅30%来自头部企业,竞争加剧。
中国铁建逐步降低传统基建占比,加大新型基建投入。2024年,其新型基建业务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8%提升至18%(公司年报[0])。具体来看:
中国铁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成本。2024年,其研发投入达27.29亿元(2025年三季度数据[0]),占营收的0.38%。
中国铁建将绿色转型纳入战略核心,2024年绿色基建营收占比达22%(公司年报[0])。
中国铁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其海外营收达350亿元,占总营收的4.8%(公司年报[0])。
中国铁建从传统工程承包向“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延伸,提高附加值。2024年,其投资运营业务营收达210亿元,占总营收的2.9%(公司年报[0])。例如:
2025年三季度,中国铁建实现总营收7284.03亿元,同比增长8.2%(券商API数据[0]);净利润172.29亿元,同比增长11.5%;基本每股收益0.96元,同比增长10.3%。增长主要来自新型基建与海外业务:2025年三季度,新型基建营收达1318亿元,同比增长22%;海外营收达256亿元,同比增长15%。
2025年三季度,中国铁建ROE(净资产收益率)为8.46%,位居行业前10%(行业排名[0]);净利润率为2.36%,较2020年提升0.4个百分点。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约5%)与业务结构优化(新型基建毛利率较传统基建高3个百分点)。
2025年三季度,新型基建与海外业务合计贡献营收1574亿元,占总营收的21.6%,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基建营收达68亿元,同比增长35%,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
随着新型基建市场的扩大,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等头部企业均加大投入,竞争加剧。中国铁建通过加强研发(2025年研发投入计划达30亿元)、与科技企业合作(如与华为合作5G基建),提高技术壁垒。
低碳材料(如再生钢材)成本较传统材料高10%-15%,增加了施工成本。中国铁建通过规模化采购(与宝钢、鞍钢签订长期协议)、技术创新(如研发低成本再生材料),降低成本约8%。
海外项目面临政治风险(如某国政策变动导致项目延迟)与汇率风险(如美元贬值导致收入缩水)。中国铁建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2024年海外业务覆盖140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60%)、使用套期保值工具(如远期外汇合约),降低风险。
中国铁建通过业务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及国际化布局,成功应对了行业变化。2025年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显示,其营收与利润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业务贡献度提升,盈利能力增强。展望未来,随着新型基建与绿色基建的持续增长,中国铁建有望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达9800亿元,净利润达230亿元,新型基建营收占比将超20%。
尽管面临竞争与风险,但中国铁建的策略符合行业趋势,且具备技术、资金与品牌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