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2025年氢能行业政策环境、市场规模、技术进展及企业动态,涵盖绿氢生产、储氢技术、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泛、零排放、能量密度高的特点,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推动氢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本报告从政策环境、市场规模、技术进展、主要企业动态及财务表现等维度,系统分析2025年氢能业务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将氢能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202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细化了氢能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应用等重点任务。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出台了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及绿氢项目落地。
欧盟发布《氢能战略》,计划到2030年安装40GW电解槽,实现绿氢产量1000万吨/年;美国通过《 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绿氢生产税收抵免(每公斤氢最高抵免3美元),推动绿氢成本下降。日本、韩国也出台了氢能发展计划,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及氢储能技术。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5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约15%,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绿氢占比将超过30%。
2025年,中国氢能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同比增长30%。需求主要来自三个领域:
电解水制氢是绿氢的核心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碱性电解槽(AE)、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三种技术路线。2025年,PEM电解槽因效率高(约85%)、响应快(分钟级)、适合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特点,成为市场主流。例如,亿华通(688339.SH)开发的PEM电解水系统,在新疆伊宁实现示范应用,制氢效率达到88%,成本约2.5美元/公斤。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主流技术,效率约50-60%,启动时间短(<1分钟)。2025年,PEMFC的寿命从2020年的1.5万小时提升至2.5万小时,成本从每千瓦3000元下降至1500元,接近商业化临界点。例如,亿华通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实现了零下35℃低温启动,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亿华通是国内首家“A+H”股上市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专注于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2025年,公司的燃料电池系统销量约1.2万台,同比增长40%,主要客户包括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技术方面,公司承担了863、973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零部件(如电堆、双极板、膜电极)基本实现国产化,PEM电解水系统在新疆伊宁示范应用,制氢效率达到88%。
中石化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企业,2025年加速转型氢能,布局制氢、储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拥有加氢站120座,同比增长50%,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绿氢项目方面,中石化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建设了多个电解水制氢项目,产能约10万吨/年。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2025年开始布局氢能领域,重点研发燃料电池储能系统。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模块,采用PEMFC技术,效率约55%,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备用电源等场景。目前,该产品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2025年三季度,亿华通的总收入为1.04亿元,同比增长35%,主要来自燃料电池系统销售;净利润为-3.62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增加(三季度研发投入约1.5亿元,同比增长50%)。公司的燃料电池业务收入占比为95%,是核心业务。
2025年三季度,中石化的总收入为2.11万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来自石油石化业务;氢能业务收入约为15亿元,同比增长100%,占比约0.07%。公司的氢能业务成本约为12亿元,毛利率约20%,处于盈利状态。
2025年,氢能业务呈现政策驱动、技术进步、需求增长的良好态势。亿华通、中石化、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进步及需求爆发,氢能将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