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选择分析:安全与成本平衡

本文深度分析文远知行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路线选择,包括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规则+深度学习决策架构及数据闭环策略,揭示其如何平衡安全、成本与场景适配性。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选择分析报告

一、引言

文远知行(WeRide)作为中国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其技术路线选择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反映了行业在安全、成本、场景适配性三者间的权衡逻辑。本文基于自动驾驶行业技术演进规律、文远知行公开披露的战略布局及场景落地实践,从感知层、决策层、数据闭环三大核心维度,系统分析其技术路线的选择逻辑与未来调整方向。

二、感知层:多传感器融合的“稳健派”路线

感知是自动驾驶的“眼睛”,其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车辆对环境理解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目前行业主流路线分为两类:纯视觉(如特斯拉)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如华为、小马智行)

1. 文远知行的选择: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

文远知行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激光雷达+高分辨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根据其公开披露的Robotaxi及物流车方案,车辆搭载了禾赛科技的Pandar 128线激光雷达**(用于高精度3D环境建模)、8颗高动态范围(HDR)摄像头(用于识别交通标志、行人手势等语义信息)及5颗毫米波雷达(用于补充远距离目标检测)。

2. 选择逻辑:L4级自动驾驶的“安全底线”

  • 安全优先级:L4级自动驾驶要求“零干预”,纯视觉方案依赖深度学习对2D图像的语义理解,易受光线(如夜晚、强光)、遮挡(如暴雨、雾霾)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激光雷达的3D点云数据可提供毫米级的距离测量,有效弥补视觉的不足。
  • 场景适配性:文远知行的核心落地场景为城市Robotaxi(如广州、深圳的商业化运营)与封闭园区物流(如广州黄埔区的无人配送),这些场景需要处理复杂的行人、非机动车及静态障碍物(如路沿、护栏),多传感器融合能提供更全面的环境感知。
  • 成本趋势: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成熟(如禾赛、速腾聚创的量产化),其成本已从2020年的10万元级降至2025年的2万元以内,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性价比逐步提升,符合文远知行“规模化落地”的战略目标。

三、决策层:“规则+深度学习”的混合架构

决策层是自动驾驶的“大脑”,负责将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转化为车辆控制指令。行业主流路线分为纯规则引擎(如早期ADAS系统)、纯深度学习(如特斯拉FSD)及混合架构(规则与深度学习结合,如文远知行、百度Apollo)。

1. 文远知行的选择:“规则约束+深度学习优化”的混合模型

文远知行的决策系统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则引擎+自下而上的深度学习”**混合架构:

  • 规则引擎:基于交通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人类驾驶经验,制定“不可逾越”的安全规则(如红灯必须停车、行人优先),确保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基本安全。
  • 深度学习:通过大量真实道路数据(如文远知行在广州积累的1000万公里Robotaxi运营数据),训练端到端的决策模型,优化车辆在“模糊场景”下的驾驶策略(如变道时的时机选择、拥堵路段的跟车逻辑)。

2. 选择逻辑:平衡“安全”与“效率”的最优解

  • 规则引擎的必要性:L4级自动驾驶的核心要求是“安全冗余”,纯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性”使其无法解释决策逻辑(如为什么选择变道),而规则引擎可提供“可追溯”的安全保障,符合监管机构对自动驾驶的合规要求。
  • 深度学习的补充性:人类驾驶的“灵活性”无法通过规则完全覆盖(如在无红绿灯的路口让行),深度学习模型可通过数据迭代不断优化这些“场景化决策”,提升车辆的驾驶效率与乘客体验。

四、数据闭环:“场景化数据+算法迭代”的飞轮效应

数据是自动驾驶算法的“燃料”,其质量与迭代速度决定了算法的进化能力。文远知行的技术路线中,数据闭环是连接“场景落地”与“算法优化”的核心环节。

1. 数据获取:聚焦“高频场景”的精准采集

文远知行的数据采集主要来自两大场景:

  • Robotaxi运营数据:通过广州、深圳的Robotaxi车队,采集城市道路中的高频场景(如早晚高峰拥堵、交叉路口行人横穿、非机动车逆行),这些数据直接对应真实用户的出行需求。
  • 封闭园区数据:通过与广汽、京东等合作,采集园区物流、港口运输等封闭场景的专用数据(如货物装卸、园区内行人与车辆混行),这些数据具有“高重复性”与“高价值”,可快速提升算法在特定场景的适配性。

2. 数据处理:“自动化标注+人工校验”的高效流程

文远知行搭建了自动化数据标注平台(结合计算机视觉与激光雷达点云处理技术),可实现对“行人、车辆、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自动标注,标注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以上。同时,针对“模糊场景”(如雨天视线不佳的行人识别),采用“人工校验+算法反馈”的机制,确保数据质量的准确性。

3. 算法迭代:“场景化测试+快速部署”的迭代周期

文远知行采用**“小步快跑”的算法迭代模式**:通过Robotaxi车队的“影子模式”(算法在后台运行,不干预人类驾驶),测试新算法的性能;通过封闭园区的“真实场景测试”(如无人配送车的实际运营),验证算法的可靠性;最后将优化后的算法部署至Robotaxi车队,实现“数据采集-算法优化-场景落地”的飞轮效应。

五、技术路线选择的驱动因素

文远知行的技术路线选择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场景需求、安全要求、成本控制”**三者的平衡:

1. 场景需求:从“通用场景”到“细分场景”的聚焦

文远知行早期尝试过“通用自动驾驶”路线(覆盖城市、高速、园区等全场景),但后续调整为**“聚焦高频场景”**(如城市Robotaxi、封闭园区物流),因为这些场景具有“高用户需求”与“高商业化潜力”,可快速实现技术落地与 revenue 增长。

2. 安全要求:L4级自动驾驶的“红线”

文远知行的目标是实现“零干预”的L4级自动驾驶,因此在感知层选择“多传感器融合”(确保环境理解的准确性),在决策层选择“规则+深度学习”(确保决策的安全性与可解释性),这些选择均以“安全”为核心底线。

3. 成本控制:从“技术领先”到“成本可控”的转型

文远知行早期使用的是高价激光雷达(如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成本约10万元),但后续切换为国产激光雷达(如禾赛的Pandar 128线,成本约2万元),同时通过“自动化数据标注”降低数据处理成本,这些措施使Robotaxi的单车成本从2020年的50万元降至2025年的30万元以内,为规模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六、未来技术路线的调整方向

随着行业技术的演进与场景需求的变化,文远知行的技术路线可能会在以下方向调整:

1. 感知层:激光雷达的“轻量化”与“低成本化”

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成熟(如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文远知行可能会逐步替换现有的机械激光雷达,采用固态激光雷达(如禾赛的AT128),进一步降低感知系统的成本与体积,提升车辆的适配性(如适配更多车型)。

2. 决策层:“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如百度Apollo的“文心一言”大模型),文远知行可能会将大模型用于“复杂场景的决策推理”(如无红绿灯路口的让行逻辑),将小模型用于“实时控制”(如油门、刹车的精准控制),实现“大模型的智能”与“小模型的高效”的协同。

3. 数据闭环:“多源数据”的融合与“隐私保护”的强化

随着与车企、出行平台的合作加深,文远知行可能会融合车企的车辆数据(如发动机状态、刹车系统数据)与出行平台的用户数据(如出行需求、路线偏好),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同时,随着《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文远知行可能会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如差分隐私技术),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七、结论

文远知行的技术路线选择,本质是**“以场景为导向,以安全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的逻辑。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层”确保环境理解的准确性,通过“规则+深度学习的决策层”平衡安全与效率,通过“场景化数据闭环”实现算法的快速进化,文远知行构建了一套“可落地、可进化、可规模化”的技术体系。

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及数据隐私保护的强化,文远知行的技术路线将继续向“更安全、更高效、更适配场景”的方向调整,有望在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