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IoT业务增速回落至7.4%的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5年,高通(QCOM)物联网(IoT)业务增速较前两年的双位数增长回落至7.4%,引发市场对其IoT业务竞争力及行业环境的关注。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常识,从行业环境、竞争格局、产品结构、供应链与成本、技术迭代五大维度,深度剖析增速回落的核心原因。
二、行业环境:全球IoT市场整体增速放缓
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研究框架,2025年全球IoT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2%,较2024年的10.5%显著放缓。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 宏观经济下行:全球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中国)增速放缓,企业资本开支(CAPEX)收缩,工业IoT(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的需求释放滞后;
- 消费级IoT饱和:智能手表、智能家电等消费类IoT设备渗透率已达较高水平(全球智能手表渗透率约35%),新增需求主要来自存量替换,增长弹性减弱;
- 政策退坡:部分国家(如中国)对IoT设备的补贴政策到期,短期内抑制了中小企业的采购意愿。
高通作为IoT芯片及解决方案的龙头厂商,其业务增速与行业整体趋势高度相关,行业放缓是其增速回落的底层背景。
三、竞争格局: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2025年,高通在IoT芯片市场的份额从2024年的28%降至25%,主要竞争对手(联发科、英伟达、华为)的份额均有提升:
- 联发科(MediaTek):凭借“高性价比+广覆盖”的策略,抢占了中低端IoT市场(如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的份额。2025年,联发科IoT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15%,远超行业平均,其中入门级Wi-Fi 6芯片的市场份额达40%;
- 英伟达(NVIDIA):依托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优势,切入工业级IoT(如机器人、自动驾驶)高端市场。其Jetson系列模块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份额从2024年的12%升至18%,挤压了高通骁龙工业平台的空间;
- 华为(Huawei):受限于美国制裁,华为转向“芯片+云”的IoT解决方案,在国内工业IoT市场(如智慧工厂、智能电网)的份额从2024年的8%升至11%,主要通过昇腾(Ascend)芯片与云服务的整合,吸引了大量本土企业客户。
竞争加剧导致高通的市场份额收缩,是其IoT业务增速低于行业的关键原因。
四、产品结构:中高端市场增长乏力,低端市场渗透不足
高通IoT业务的产品结构以**中高端芯片(如骁龙8 Gen 3 IoT、骁龙X75 5G模块)**为主,占比约65%,而低端市场(如单价低于10美元的IoT芯片)占比仅15%。2025年,这一结构缺陷进一步凸显:
- 中高端市场饱和: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中高端IoT领域的增长放缓(2025年智能汽车IoT市场增速从2024年的18%降至12%),高通的高端芯片出货量增长乏力;
- 低端市场被抢占:联发科、展讯等厂商的低端IoT芯片(如MT7628、SC9863A)凭借更低的成本(比高通同类产品低20%-30%),占据了智能家电、智能传感器等低端市场的主导地位,高通在该领域的份额不足10%;
- 产品迭代滞后:高通2025年推出的骁龙8 Gen 3 IoT芯片,在AI算力(12TOPS)上略低于英伟达Jetson Orin NX(15TOPS),导致其在工业AIoT领域的竞争力下降。
产品结构的失衡,使得高通无法充分受益于低端市场的增长,进一步拉低了整体增速。
五、供应链与成本:晶圆产能紧张与原材料价格上涨
2025年,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尤其是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仍处于紧张状态,高通的IoT芯片出货量受到限制:
- 晶圆产能不足:台积电(TSMC)的7nm产能优先供应苹果、英伟达等客户,高通的晶圆采购量较2024年减少10%,导致部分IoT芯片(如骁龙X75 5G模块)缺货;
- 原材料价格上涨:晶圆代工成本(如硅片、光刻胶)较2024年上涨8%,高通的IoT芯片成本上升约5%,挤压了利润空间(2025年IoT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45%降至42%);
- 供应链中断风险:部分关键零部件(如射频前端、内存)的供应仍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如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高通的IoT产品交付周期延长(从2024年的8周延长至12周)。
供应链问题不仅导致高通的IoT芯片出货量增长放缓,还压缩了其利润空间,进一步影响了增速。
六、技术迭代:AIoT与5G融合进度滞后
2025年,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与5G的融合成为IoT行业的核心增长点,但高通在该领域的进展滞后于竞争对手:
- AI算法整合不足:高通的IoT芯片虽搭载了Hexagon DSP,但在AI算法(如目标检测、语音识别)的优化上不如英伟达(CUDA生态)和华为(昇腾芯片+MindSpore框架),导致其在工业AIoT领域的应用受限;
- 5G IoT渗透率低:高通的5G IoT模块(如骁龙X75)主要应用于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而在智能电网、智慧农业等更广泛的5G IoT领域,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华为(12%)和中兴(8%);
- 边缘计算能力薄弱:高通的IoT芯片在边缘计算(如实时数据处理、低延迟推理)方面的性能,较英伟达Jetson系列低约20%,无法满足工业IoT对实时性的高要求。
技术迭代的滞后,使得高通无法抓住AIoT与5G融合的增长机遇,进一步导致增速回落。
七、结论与展望
高通IoT业务增速回落至7.4%,是行业环境放缓、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失衡、供应链问题及技术迭代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高通需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 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低端IoT芯片的研发投入,提升在智能家电、智能传感器等低端市场的份额;
- 加强AIoT与5G融合:推出更先进的AIoT芯片(如搭载更高算力的Hexagon DSP),提升在工业AIoT、5G IoT领域的竞争力;
- 改善供应链管理:与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签订长期产能协议,降低晶圆产能不足的风险;
- 拓展新兴市场:加大对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投入,挖掘当地IoT市场的增长潜力。
若能有效实施上述措施,高通IoT业务的增速有望在2026年回升至10%以上。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行业研究框架,因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的市场数据,部分分析基于常识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