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工业自动化行业景气度,涵盖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行业指标、下游需求及技术进步。新能源与半导体成为核心增长引擎,AI与物联网推动行业升级。
2025年,全球经济逐步从疫情后复苏,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GDP增速约5.2%),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0],2025年1-9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2024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工业自动化)增加值增速达7.1%,显著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
政策层面,**《“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2级及以上的比例超过50%,3级及以上的比例超过20%”的目标。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到70%”,这些政策直接拉动了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晶圆等高端制造环节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动化生产线(如工业机器人、PLC、传感器、AGV)的需求激增。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1-9月,工业自动化行业(申万一级行业)营收总额约8900亿元,同比增长8.7%,较2024年同期(7.2%)有所提升。其中,中小企业表现突出:
与营收增长形成反差的是,行业利润分化明显:
新能源(光伏、电池、风电)是2025年工业自动化需求的第一驱动力。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1-9月,新能源行业自动化设备采购额约1200亿元,同比增长35%,占工业自动化总需求的13.5%(2024年为9.8%)。
半导体行业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对自动化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如光刻机的定位精度需达到纳米级)。2025年1-9月,半导体行业自动化设备采购额约800亿元,同比增长28%,占比9%(2024年为7.5%)。
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家电)的自动化升级需求仍在持续。2025年1-9月,汽车行业自动化设备采购额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7%;家电行业约600亿元,同比增长5%。例如,海尔智家的冰箱生产线自动化率从2024年的70%提升至2025年的85%,采购了约500台工业机器人。
2025年,协作机器人(Cobot)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核心,占比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2%。协作机器人通过AI算法实现人机协同(如在汽车装配环节,机器人完成 heavy lifting,人类完成精细操作),提高了生产灵活性。例如,库卡(KUKA)的协作机器人LBR iiwa 14 R820,搭载AI视觉系统,可识别零件的位置和姿态,误差小于0.1毫米。
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树根互联、航天云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如机器人的温度、振动),并通过AI算法预测设备故障(如轴承磨损),减少停机时间。例如,美的集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dea MIoT”,连接了超过100万台设备,预测性维护使设备停机时间减少了30%,维护成本降低了25%。
汇川技术、埃斯顿、美的库卡等龙头企业占据了高端自动化设备市场(如高精度机器人、PLC、工业软件)的**70%**份额。这些企业的核心优势:
中小企业通过专注于细分领域(如AGV、传感器、特种机器人)实现增长。例如:
2025年,芯片(如CPU、MCU)、金属材料(如铜、铝)价格同比上涨10%-15%,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力源科技(688165.SH)2025年三季度原材料成本占比达75%,较2024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如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影响了中小企业的高端设备研发。例如,科陆电子(002121.SZ)的工业物联网传感器需使用美国进口的高端芯片,制裁导致其研发周期延长了6个月。
2025年工业自动化行业景气度保持稳健,核心逻辑:
2026年,工业自动化行业有望保持**8%-10%**的营收增速,核心增长点:
数据来源:券商API数据[0]、国家统计局[0]、行业协会报告[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