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解析寒锐钴业(300618.SZ)未来发展战略,涵盖产业链整合、新能源转型、技术研发及国际化布局四大维度,预测其2030年收入目标120亿元,新能源材料占比40%的转型路径与财务支撑。
寒锐钴业作为国内钴产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于1997年,凭借“走出去”战略和完整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全球钴粉、电钴产品的核心供应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公司逐步向新能源材料领域延伸,战略重心从传统钴加工向“资源-加工-新材料”一体化转型。本报告基于公司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从产业链整合、新能源转型、技术研发、国际化布局四大维度,分析其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逻辑与实施路径。
寒锐钴业是最早进入非洲刚果(金)的中资钴企业之一,通过“矿山勘探-开采-选矿”一体化运作,掌握了刚果(金)优质钴铜资源(如Mutanda矿等)。2023年,公司启动印尼镍资源项目,计划建设镍铁冶炼产能,进一步拓展上游原料品类(镍是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此举旨在降低对单一钴资源的依赖,形成“钴+镍”双原料保障体系,应对全球金属价格波动风险。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2025年三季度原材料成本占比约86.6%(营业成本42.2亿元,总收入48.7亿元),上游资源整合将直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升毛利率(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约13.4%,较2024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公司现有江西赣州、安徽滁州两大生产基地,具备钴粉、电钴、氯化钴、硫酸钴等全系列产品产能。未来,公司将重点升级湿法冶炼技术(如刚果(金)的湿法铜钴冶炼厂),提高钴回收率(目前约95%,目标提升至98%),同时扩大高纯度钴产品(如99.99%钴粉)产能,满足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需求。
此外,公司计划将赣州基地打造成“前驱体生产中心”,生产三元前驱体(NCM/NCA),衔接上游钴镍资源与下游电池企业,实现“原料-加工-新材料”的闭环。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NEV)和储能市场的爆发,钴的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20年,新能源领域钴需求占比约35%,2025年预计提升至60%以上。寒锐钴业顺应趋势,将新能源材料作为未来核心增长点,重点开发:
2025年三季度,公司新能源材料收入占比约28%(13.6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45%,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传统钴加工占比约62%)。
公司计划在2026-2030年期间,投资50亿元用于新能源材料产能建设:
这些产能将支撑公司新能源材料收入在2030年达到50亿元(占比约40%),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公司拥有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和超硬材料研发中心,2025年三季度研发投入达7015万元(占比1.4%),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未来研发重点包括:
公司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钴基新材料研发;同时,与宁德时代、LG化学等电池企业签订“联合研发协议”,针对电池性能需求优化前驱体产品,实现“需求-研发-生产”的快速响应。
公司在刚果(金)的产能占比约60%(钴粉、电钴),为降低单一地区风险,未来将逐步拓展东南亚、南美洲资源布局:
公司已在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建立营销网络,未来将重点拓展新能源客户:
2025年三季度,公司海外收入占比约35%(17.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8%,未来目标提升至50%以上。
寒锐钴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可总结为:“资源一体化+新能源转型+技术驱动+国际化拓展”。通过强化上游资源保障、优化中游加工产能、聚焦新能源材料、深化国际化布局,公司有望实现从“传统钴加工企业”向“全球新能源材料龙头”的转型。
财务预测显示,若战略顺利实施,公司2030年总收入将达到120亿元(2025年为48.7亿元),其中新能源材料收入占比约40%,净利润将达到10亿元(2025年为2.22亿元),EPS将从2025年的0.77元提升至3.20元(假设股本不变)。
尽管面临原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等风险,但公司凭借完整产业链优势、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及稳健的财务状况,有望在未来5-10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钴产业及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核心玩家。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2025年三季度财务报表及行业研究报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