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比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从传感器方案、算法框架、数据积累到商业化落地,分析二者在高端场景与大众市场的优劣势及未来竞争格局。
小马智行(Pony.ai)与文远知行(WeRide)均为中国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二者均聚焦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等商业化场景,但技术路线因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差异呈现显著分化。本文从传感器方案、算法框架、数据积累、商业化落地四大核心维度,结合2025年最新技术动态,对比二者技术路线的优劣及商业化前景。
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眼睛”,其配置直接决定感知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二者均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但在硬件选型、成本结构、场景适配性上差异明显:
小马智行2025年推出的Pony Sensor Suite 3.0,采用“3颗固态激光雷达(禾赛AT128)+ 12颗800万像素摄像头 + 5颗毫米波雷达(大陆ARS540)”配置。其中,固态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达200米(@10%反射率)、角分辨率0.2°×0.2°,可实现对小目标(如行人、 cyclists)的高精度感知;摄像头采用“前向+侧向+后向”全周覆盖,支持4K超高清视频采集,配合毫米波雷达的77GHz频段(抗干扰能力强),形成“点云+图像+雷达”的三重感知冗余。
该方案的核心优势是复杂场景适应性强(如雨天、夜晚、拥堵路段),但成本较高(单套传感器成本约1.5万美元),适合高端Robotaxi或商用车场景(如高端出租车、物流卡车)。
文远知行2025年升级的WeRide Sensor Kit 2.0,采用“1颗机械激光雷达(Velodyne HDL-64E)+ 8颗400万像素摄像头 + 3颗毫米波雷达(博世MRR)”配置。机械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150米(@10%反射率)、角分辨率0.4°×0.4°,虽精度略逊于固态激光雷达,但成本仅为前者的1/3(单套传感器成本约5000美元);摄像头采用“前向为主、侧向辅助”的精简配置,配合毫米波雷达的24GHz频段(短距离感知能力强),满足城市道路的基本感知需求。
该方案的核心优势是成本控制能力突出,适合规模化落地(如共享出行、园区接驳),但在**极端场景(如高速复杂变道、夜间行人检测)**的感知精度略低于小马智行。
算法是自动驾驶的“大脑”,其框架设计决定决策效率与场景泛化能力。二者均基于“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经典流程,但在核心算法选型、大模型应用、场景适配性上各有侧重:
小马智行的PonyAlpha 5.0算法框架,采用“Transformer大模型+强化学习”架构。其中,感知模块基于PonyPerception Transformer(PPT),通过对激光雷达点云、摄像头图像的多模态融合,实现目标检测准确率98.5%(较2024年提升15%);决策模块采用深度强化学习(DRL),通过模拟10万+场景的训练,实现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延迟≤100ms(实时性满足Robotaxi需求);规划控制模块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配合高精度地图(厘米级),实现路径规划的平滑度提升20%。
该框架的核心优势是泛化能力强,可快速适配新场景(如从城市道路扩展至高速),但计算成本较高(需搭载英伟达Orin X芯片,单颗成本约2000美元)。
文远知行的WeRide One 4.0算法框架,采用“规则引擎+轻量级模型”架构。其中,感知模块基于YOLOv8+PointPillars(针对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轻量化模型),实现目标检测速度达30fps(较2024年提升25%);决策模块采用有限状态机(FSM)+ 专家规则,针对Robotaxi常见场景(如路口左转、跟车行驶)优化,实现决策准确率97%(虽略低于小马智行,但满足日常运营需求);规划控制模块基于动态窗口法(DWA),配合低成本地图(米级),实现路径规划的实时性提升30%。
该框架的核心优势是计算效率高(可搭载国产地平线Journey 5芯片,单颗成本约500美元),适合规模化量产(如与车企合作的L3级车型),但泛化能力较弱(需针对新场景重新训练模型)。
数据是自动驾驶的“燃料”,其数量、质量、场景多样性直接决定算法迭代速度。二者均通过“路测+仿真+合作”模式积累数据,但在数据来源、场景覆盖、标注能力上差异显著:
小马智行2025年的测试里程突破1200万公里(较2024年增长30%),覆盖30个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重庆等复杂地形城市),场景涵盖城市道路(70%)、高速(20%)、园区(10%)。数据来源包括:
文远知行2025年的测试里程达1000万公里(较2024年增长25%),覆盖25个城市(以广州、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为主),场景聚焦Robotaxi高频场景(80%)(如商圈接驳、通勤路线)、Robo-truck场景(20%)(如物流园区内运输)。数据来源包括:
技术路线的优劣最终需通过商业化落地验证。二者均聚焦Robotaxi与Robo-truck场景,但在落地城市、订单量、量产合作上差异明显:
小马智行2025年的Robotaxi运营城市达10个(包括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日均订单1.2万单(客单价约25元),商业化收入突破2亿元(较2024年增长50%)。其核心商业化进展包括:
文远知行2025年的Robotaxi运营城市达15个(以广州、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为主),日均订单8000单(客单价约20元),商业化收入达1.5亿元(较2024年增长40%)。其核心商业化进展包括:
从2025年技术动态看,二者技术路线均向**“成本控制+场景适配”方向演进:小马智行计划2026年推出Pony Sensor Suite 4.0**(采用1颗固态激光雷达,成本降低50%),提升规模化能力;文远知行计划2026年升级WeRide One 5.0(引入Transformer大模型,提升复杂场景决策能力),弥补泛化能力不足。
商业化方面,小马智行将继续聚焦高端Robotaxi与商用车(如氢燃料电池卡车),目标2027年实现盈利;文远知行将聚焦大众市场的规模化量产(如与广汽、东风的合作车型),目标2026年实现Robotaxi运营盈利。
综上,二者技术路线均符合自身战略定位,小马智行的“高精度+通用型”路线适合高端场景,文远知行的“轻量化+场景化”路线适合大众市场,未来将形成“互补性竞争”格局。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