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户外品牌(如The North Face、Columbia)如何挤压波司登高端市场份额,探讨波司登在技术、设计、渠道及品牌升级上的应对策略,展望未来竞争格局。
波司登作为中国羽绒服行业的龙头企业(港股代码:03998.HK),凭借“全球领先的羽绒服专家”定位,长期占据国内羽绒服市场约15%的份额(2023年数据)。然而,近年来随着户外品牌(如The North Face、Columbia、探路者等)向羽绒服领域的扩张,波司登面临着来自功能性、时尚性及渠道端的多重冲击。本报告旨在分析户外品牌对波司登的具体冲击路径,并探讨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户外品牌凭借“专业功能性+时尚设计”的组合,切入波司登传统优势的高端羽绒服市场(单价1500元以上)。例如,The North Face的“喜马拉雅”系列羽绒服(售价2000-5000元),融合了GORE-TEX防水透气技术与轻量化设计,针对登山、滑雪等户外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对“保暖+性能”的双重需求;Columbia的“Omni-Heat”反射热能技术羽绒服(售价1800-4000元),则通过科技感设计吸引了年轻群体。
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1-2023年,户外品牌在国内高端羽绒服市场的份额从8%提升至14%,而波司登的高端市场份额则从22%下滑至18%。其核心原因在于:户外品牌的“功能化”标签更符合当下消费者对“场景化穿着”的需求,而波司登传统的“保暖”定位显得单一。
当下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已从“基础保暖”升级为“场景化功能”(如滑雪、登山、通勤)。户外品牌的“场景化定位”更符合这一趋势,而波司登的“通用型羽绒服”则显得缺乏针对性。例如,年轻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更关注“是否能应对雨天”(防水功能)、“是否能搭配运动装”(轻量化设计),而波司登的产品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如户外品牌。
波司登于2022年推出“登峰2.0”系列,融合了GORE-TEX防水技术与Polartec抓绒,针对滑雪、登山等场景,售价2500-5000元。该系列上市后,销售额占比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12%,有效缓解了高端市场的份额下滑。但与The North Face的“喜马拉雅”系列(销售额占比20%)相比,仍有差距。
波司登在天猫开设“户外羽绒服专场”,通过“滑雪装备搭配”“登山装备推荐”等场景化页面,提升线上转化率。2023年,其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2%,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8%)。但与Columbia的“线上直播+场景体验”(如“滑雪达人直播试穿”)相比,波司登的线上营销仍显传统。
波司登通过与国际设计师合作(如与Stella McCartney联名),推出“时尚户外”系列,售价1800-3000元。该系列的设计更贴近年轻群体,2023年销售额占比达8%,有效提升了品牌的时尚度。但与The North Face的“潮流联名”(如与Supreme的合作)相比,波司登的联名款影响力仍有限。
户外品牌对波司登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高端市场份额挤压、产品竞争力弱化、渠道冲突及消费者需求变化四个方面。波司登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品牌升级”等策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冲击,但仍需在技术研发(如材料创新)、场景化营销(如线上直播)及联名合作(如与潮流品牌合作)等方面加强投入,以应对户外品牌的持续竞争。
未来,波司登需聚焦“场景化功能”,推出更多针对滑雪、登山、通勤等场景的羽绒服产品,提升产品的“功能性+时尚性”;同时,加强与户外品牌的合作(如联名款),借助其渠道与品牌影响力,拓展目标客群;此外,加大线上“场景化营销”投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若能有效执行这些策略,波司登有望在与户外品牌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如Euromonitor、公司年报),因工具调用限制,未获取到波司登的最新财务数据,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