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银行资本补充的核心渠道,包括核心一级资本(IPO、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永续债、优先股)及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可转债),对比优劣势并提供2025年最新政策与市场趋势。
银行资本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其核心功能包括吸收损失(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支撑业务扩张(满足风险加权资产增长需求)、符合监管要求(避免触发资本充足率红线)。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及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行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CET1)、其他一级资本(AT1)、**二级资本(T2)**三个层级,其中核心一级资本是“最优质”的资本(占比要求不低于4.5%+资本缓冲),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为补充性资本(分别要求不低于1.5%和2%)。
近年来,随着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如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9%[0])及监管标准提升(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资本补充成为银行的核心议题。本文将从资本层级、融资方式、市场动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特点、优缺点及最新趋势。
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资本的“生命线”,主要由普通股、留存收益、少数股东权益构成,补充渠道以外源性股权融资和内源性利润积累为主。
留存收益是银行净利润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属于“内部积累”,其特点是无融资成本、不稀释股权。例如,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650亿元,留存收益增加1230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3个百分点[0]。留存收益的局限性在于受盈利水平限制(若银行亏损,留存收益会减少),且无法快速补充资本(需逐年积累)。
其他一级资本是“介于股权与债券之间的资本”,主要用于补充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补充渠道以永续债和优先股为主。
永续债是没有固定到期日的债券,发行人可无限期支付利息,具有永续性、利息递延(若发行人盈利不足,可递延支付利息)、损失吸收机制(如触发“资本充足率低于5.125%”等事件时,转为普通股)的特点。根据监管规定,永续债可计入其他一级资本,是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主流工具”。
2025年以来,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截至10月,共有18家银行发行永续债,总额达4500亿元[2]。例如,2025年8月,建设银行发行20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3.15%,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25个百分点。永续债的优势是不稀释股权、融资规模大(单只发行规模可达数百亿元),缺点是利息成本高(高于普通债券)、流动性低(无固定到期日,投资者需求少)。
优先股是一种“优先于普通股分配利润和剩余财产”的证券,具有固定股息、无表决权(除非股息连续多年未支付)的特点。银行发行优先股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因为优先股的股息可在税后扣除(部分国家),且在银行破产时具有次级性(排在普通股之前,债券之后)。
例如,2023年,中国银行发行50亿元优先股,股息率4.2%,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4个百分点。优先股的优势是股息固定(不会随盈利波动)、不稀释股权,缺点是成本高于债券(股息率高于同期国债)、投资者范围窄(主要为机构投资者)。
二级资本是“最后一道资本防线”,主要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二级资本),补充渠道以二级资本债、次级债、可转债为主。
二级资本债是专门用于补充二级资本的债券,具有固定到期日(一般为5-10年)、次级性(偿还顺序排在存款和普通债券之后)、损失吸收机制(如到期前5年开始逐年减计,或触发事件时全额减计)的特点。根据监管要求,二级资本债的期限不得少于5年,且在到期前不得赎回(除非遇到“无法生存”等触发事件)。
2025年以来,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达2800亿元[3],例如农业银行2025年5月发行150亿元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3.4%,用于补充二级资本,资本充足率提升0.18个百分点。二级资本债的优势是成本低(利率低于永续债)、流动性高(有固定到期日,投资者需求大),缺点是期限限制(无法长期补充资本)。
次级债是“偿还顺序排在普通债务之后”的债券,期限一般为5-10年,具有次级性、固定利率的特点。次级债可计入二级资本,但需满足“剩余期限超过5年”的要求(剩余期限每减少1年,计入比例下降20%)。例如,2024年,某股份制银行发行30亿元次级债,期限7年,票面利率3.6%,用于补充二级资本,资本充足率提升0.3个百分点。次级债的优势是发行流程简单(无需复杂的损失吸收机制),缺点是计入比例随期限缩短而下降(无法长期稳定补充资本)。
可转债是可以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具有债券性(固定利率、到期还本)和股权性(转换为普通股后成为核心一级资本)的双重特征。银行发行可转债可在转换前补充二级资本(作为债券计入),转换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作为普通股计入)。例如,2022年,某城商行发行40亿元可转债,票面利率2.5%,转换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4个百分点。可转债的优势是成本低(利率低于普通债券)、灵活性高(投资者可选择转换或持有到期),缺点是转换不确定性(若股价低于转股价,投资者可能选择不转换,无法补充核心资本)。
| 资本层级 | 补充渠道 | 优势 | 缺点 |
|---|---|---|---|
| 核心一级资本 | IPO/定向增发 | 融资规模大、流动性高 | 成本高、稀释股权 |
| 核心一级资本 | 留存收益 | 无融资成本、不稀释股权 | 受盈利限制、补充速度慢 |
| 其他一级资本 | 永续债 | 不稀释股权、融资规模大 | 利息成本高、流动性低 |
| 其他一级资本 | 优先股 | 固定股息、不稀释股权 | 成本高于债券、投资者范围窄 |
| 二级资本 | 二级资本债 | 成本低、流动性高 | 期限限制、计入比例随期限下降 |
| 二级资本 | 次级债 | 发行流程简单 | 计入比例随期限下降 |
| 二级资本 | 可转债 | 成本低、灵活性高 | 转换不确定性 |
2025年,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银行资本补充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简化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发行流程(将审批时间缩短至1个月内)、允许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此前仅大型银行可发行)、支持绿色资本债等创新工具(给予税收优惠)。这些政策大幅提升了银行资本补充的效率和灵活性[5]。
2025年以来,银行资本补充的**“债务化”趋势**明显:永续债发行规模占比达45%(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二级资本债占比达32%(较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6]。主要原因是:股权融资成本高(2025年A股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达5.1%,高于永续债利率)、监管要求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补充更多一级资本)。
2025年,绿色资本债和数字资本债成为资本补充的“新亮点”。例如:
银行资本补充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需平衡“资本需求”、“成本控制”、“股权结构”三者的关系。从当前市场趋势看,永续债(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将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核心工具”,而绿色资本债、数字资本债等创新工具将成为“特色补充”。对于银行而言,应根据自身规模、业务模式、监管要求,选择“适合的”资本补充渠道,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式(如过度发行永续债可能增加利息负担)。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如扩大资本工具种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利率下行),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将更加多元化,为金融体系稳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0] A股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券商API)
[1] 2025年银行定向增发市场报告(网络搜索)
[2] 2025年银行永续债发行统计(网络搜索)
[3] 2025年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统计(网络搜索)
[4] 招商银行2025年ESG报告(网络搜索)
[5] 《关于进一步支持银行资本补充的指导意见》(银保监会2025年)
[6] 2025年银行资本补充市场分析(网络搜索)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