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特变电工新能源业务增长,涵盖多晶硅、光伏组件与风电装备的财务表现、政策支持及市场机遇,揭示其作为能源龙头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挑战。
特变电工(600089.SH)作为国内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以“一高两新”(输变电高端装备、硅基新能源、铝电子新材料)产业链为核心,近年来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以来,受益于全球新能源需求爆发、政策支持及自身产能扩张,公司新能源业务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推动整体业绩大幅回升。本文从业务布局、财务表现、增长驱动因素及风险等角度,对其新能源业务增长进行系统分析。
特变电工的新能源业务覆盖硅基新能源、光伏装备与工程、风电装备三大核心领域,形成了“原材料-装备-工程”一体化产业链:
作为国内新能源装备龙头,公司在多晶硅、光伏组件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话语权: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1-9月公司实现:
我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家出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比达到50%(2020年为42.4%)。特变电工作为新能源装备龙头,受益于政策对光伏、风电的扶持(如光伏电站装机量目标提升至100GW/年),需求端持续增长。
公司计划2026年将多晶硅产能扩张至12万吨/年(新增四川宜宾4万吨/年产能),光伏组件产能扩张至20GW/年(新增江苏苏州10GW产能),风电装备产能扩张至5GW/年(新增内蒙古呼和浩特2GW产能)。产能扩张将支撑新能源业务长期增长,预计2026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将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37%)。
多晶硅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2024年因供过于求(产能过剩)价格下跌至18万元/吨,导致公司多晶硅业务亏损;2025年因需求增长(光伏装机量增加)价格回升,但未来若产能继续过剩(如新增产能释放),价格可能再次下跌,影响新能源业务利润。
新能源补贴退坡(如光伏电站补贴从2020年的0.3元/度降至2025年的0.1元/度)可能导致项目收益率下降,影响EPC业务需求;此外,行业规范调整(如光伏组件效率标准提高至24%)可能增加公司研发成本(需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升级)。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多晶硅、光伏组件领域,如隆基绿能(多晶硅产能10万吨/年)、通威股份(光伏组件产能30GW/年),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如光伏组件价格从2023年的1.8元/瓦降至2025年的1.5元/瓦),挤压公司利润空间。
多晶硅生产需要大量的硅料(占成本的60%)、电力(占成本的20%),若硅料价格上涨(如2023年硅料价格上涨至30万元/吨)或电力成本上升(如新疆地区电价从0.3元/度升至0.4元/度),将增加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利润。
特变电工新能源业务在2025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双碳”目标)、技术进步(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市场需求(全球新能源爆发)及产能扩张(长期增长支撑)。尽管面临行业周期性、政策变化等风险,但公司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硅基新能源-光伏装备-工程)、技术创新(高效组件、低成本多晶硅)及海外市场拓展(中东、东南亚),有望保持新能源业务的长期增长。
预计2025年全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占总收入的38%),净利润贡献约35亿元(占总净利润的60%);2026年随着产能释放(多晶硅12万吨/年、光伏组件20GW/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至350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未来,特变电工需重点关注多晶硅价格波动、海外市场拓展及技术创新(如TOPCon组件、钙钛矿电池),以巩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龙头地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