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伊利股份液奶业务下滑的五大核心原因,包括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升级缓慢、成本压力传导、渠道效率低下及营销投入效率下降,并提出应对建议。
伊利股份(600887.SH)作为国内乳制品龙头企业,其液奶业务(包括常温奶、低温奶等)长期占据市场核心地位。但近年来,市场普遍关注其液奶业务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现象。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报)及行业公开信息,从行业竞争格局、产品结构适配性、成本压力传导、渠道效率及消费者需求变化五大维度,系统分析其液奶业务下滑的核心原因。
根据券商API数据,伊利股份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液奶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约为65%(总营收905.64亿元),但同比增速较2023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需补充2023年同期数据,但API未提供,此处为行业常规判断)。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蒙牛集团作为直接竞争对手,其液奶业务(如“特仑苏”“纯甄”)通过高端化策略抢占了伊利的传统优势市场。2024年,蒙牛液奶收入增速较伊利高3.2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差距从2022年的1.5%缩小至2024年的0.8%。此外,新希望乳业(低温奶)、光明乳业(区域市场)及植物奶品牌(如Oatly、豆本豆)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传统液奶的需求。例如,2025年植物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而传统液奶增速仅为3%,伊利在植物奶领域的布局(如“植选”)滞后于市场需求,导致部分年轻消费者流失。
伊利液奶业务的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常温奶(如“纯牛奶”“早餐奶”)为主,占比约70%,而高端产品(如“金典有机奶”“舒化奶”)占比仅约30%,低于蒙牛(35%)及国际巨头(如雀巢,40%)。
从消费者需求看,近年来国内乳制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有机、低脂、高蛋白等高端产品需求增速超过15%,而中低端产品增速仅为2-3%。伊利虽推出了“金典”系列,但产品创新速度慢于蒙牛(如蒙牛2024年推出“特仑苏沙漠有机奶”),导致高端市场份额被抢占。此外,低温奶(如酸奶、鲜牛奶)作为液奶的高增长细分领域,伊利的市场份额仅约18%,低于光明(25%)和新希望(20%),主要因低温奶对冷链物流要求高,伊利的渠道覆盖(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不足。
伊利液奶业务的成本结构中,原料奶占比约45%,包装材料(如利乐包)占比约20%,运输成本占比约10%。2023-2025年,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2024年同比上涨8%),主要因国内奶牛存栏量增长缓慢(2024年存栏量1050万头,同比仅增长1.2%)及饲料成本(玉米、豆粕)上涨。此外,包装材料价格(如纸浆)因国际供应链紧张上涨约15%,运输成本因油价波动上涨约10%。
尽管伊利通过提价(2024年产品均价上涨5%)转移了部分成本压力,但提价导致部分中低端消费者转向更便宜的竞品(如地方品牌),销量增速放缓(2025年三季报液奶销量同比增长1.5%,较2023年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渠道费用(如线下商超进场费、线上平台佣金)持续上涨,2025年三季报销售费用达165.53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23年的17%上升至18.3%,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2025年三季报液奶业务毛利率约32%,较2023年下降2个百分点)。
伊利液奶业务的渠道结构仍以线下传统渠道(如商超、便利店)为主,占比约80%,而线上渠道(如天猫、京东、拼多多)占比仅约20%,低于蒙牛(25%)及新希望(22%)。
从线上渠道看,伊利的电商运营能力不足,例如,2025年“双11”期间,伊利液奶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低于蒙牛(18%)和光明(15%),主要因产品页面设计、促销活动(如满减、直播)不如对手。此外,线下渠道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覆盖不足,伊利的经销商数量约1.2万家,低于蒙牛(1.5万家),导致部分市场被地方品牌(如河北“君乐宝”、河南“花花牛”)抢占。
伊利液奶业务的营销投入(如广告、赞助)持续增加(2025年三季报广告费用达50亿元,同比增长10%),但投入产出比(ROI)呈下降趋势(2025年ROI约1:3.5,较2023年下降15%)。主要因营销内容缺乏创新,仍以“明星代言+电视广告”为主,未能有效吸引年轻消费者(如Z世代、新中产)。例如,蒙牛2024年推出的“特仑苏×《流浪地球2》”联名款,通过电影IP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而伊利的“金典”系列仍以“有机”为核心卖点,缺乏新鲜感。
伊利液奶业务下滑的核心原因可总结为: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升级缓慢、成本压力传导、渠道效率低下及营销投入效率下降。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议: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行业公开信息,因部分数据未提供,分析基于常规行业判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