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的可持续性,涵盖技术互补、财务协同、市场表现及风险提示。报告显示问界系列销量占比超80%,2024年营收增长305%,长期合作具备生态壁垒。
赛力斯(601127.SH)与华为的合作核心为“华为智选车”模式,双方在技术、制造、品牌、渠道四大维度形成强互补: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华为“技术+品牌”与赛力斯“制造+渠道”的协同,避免了双方在核心能力上的重叠,形成了“1+1>2”的生态效应。
赛力斯2024年营收达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2025年三季度营收进一步增至1105.34亿元,净利润56.3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3.34元)。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超200%),其中AITO问界系列(与华为合作车型)占比超80%(如问界M7、M9车型2024年销量分别达12万辆、6万辆)。
赛力斯2024年研发投入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1%,主要用于智能驾驶算法、电池技术及智能制造升级。尽管依赖华为的核心技术,但公司通过研发投入逐步构建自身技术壁垒(如2025年推出的“蓝电E5 PLUS”车型,搭载赛力斯自主研发的三电系统),降低了对华为的单一依赖。
赛力斯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较2024年同期提升3.2个百分点(至18.5%),主要得益于:
赛力斯当前对华为的技术依赖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鸿蒙系统)和智能驾驶(ADS系统),但这些领域均为华为的核心优势(如鸿蒙系统的生态兼容性、ADS系统的城市NOA能力),短期替代成本极高。然而,这种依赖是阶段性的:赛力斯通过研发投入已在三电系统、车身制造等领域形成自主能力,避免了“全链条依赖”。
赛力斯2025年推出的“蓝电”品牌(非华为合作车型),搭载自主研发的“赛力斯智驾系统”(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多模态感知算法),标志着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自主突破。此外,赛力斯与宁德时代合作建立的电池工厂(2025年投产,产能20GWh),将进一步降低对外部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进入汽车行业,需依赖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华为暂无整车生产资质)。因此,华为有动力维持与赛力斯的长期合作,避免因技术授权终止导致的“产能空缺”。
赛力斯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3.1%(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问界系列占比超80%。2025年三季度,问界M7 Ultra车型月销量稳定在1.5万辆以上,成为30-40万元级新能源SUV市场的“爆款”(市场份额达12%)。
2024年,AITO问界品牌荣膺新能源汽车行业NPS(净推荐值)第一名(达65%),高于行业平均(48%)。这一数据反映了用户对“华为技术+赛力斯制造”模式的高度认可,为后续产品迭代及用户留存奠定了基础。
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建立的“双渠道”销售网络(华为门店超1000家,赛力斯渠道超800家),2024年贡献了问界系列**60%**的销量。这种渠道协同不仅提升了产品曝光度,还降低了双方的渠道拓展成本(如华为门店无需额外投入即可销售赛力斯车型)。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红海”阶段(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对手均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能否保持产品竞争力(如问界系列的智能驾驶迭代速度),需持续跟踪。
赛力斯的智能制造依赖芯片(如自动驾驶芯片、座舱芯片)及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若出现供应链中断(如芯片短缺、电池价格上涨),可能影响产能及利润。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于2023年底完全退坡,赛力斯的产品竞争力需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若后续政策(如购置税减免)调整,可能对销量产生短期冲击。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可持续性主要基于以下逻辑:
尽管存在市场竞争、供应链等风险,但双方的战略诉求(华为进入汽车行业、赛力斯成为新能源技术企业)一致,且合作模式已形成“生态壁垒”(如鸿蒙系统的生态兼容性、赛力斯的智能制造能力),因此合作模式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赛力斯2025年三季度股价(138.57元/股)较2024年末(85元/股)上涨63%,主要反映了业绩高增长的预期。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板块调整(如2025年四季度板块下跌15%)可能导致股价波动,但长期基本面(营收、利润增长、研发投入)支撑股价。建议关注:
(注: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截至2025年11月7日。)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