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泡泡玛特业绩增长与股价下跌的背离现象,探讨估值回归、业绩质量、市场风格切换及行业竞争等核心原因,提供未来展望。
泡泡玛特(09992.HK)作为中国潮流玩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自2020年12月上市以来,凭借“盲盒经济”的爆发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市场对其“业绩增长与股价下跌”的背离现象关注度极高。本报告结合公司基本信息、财务逻辑、市场预期及行业环境等多维度,分析这一背离的核心原因。
根据券商API数据[0],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2020年12月在香港主板上市,主营业务为潮流玩具的设计、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盲盒、手办及周边衍生品。上市以来,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25.13亿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89.6亿港元(复合增长率约37%),净利润从5.91亿港元增长至21.3亿港元(复合增长率约37%),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泡泡玛特上市初期,市场对“盲盒经济”的未来增长充满期待,股价在2021年2月达到历史高点107.6港元/股,对应2021年净利润的市盈率(PE)约100倍。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如名创优品、52TOYS等对手入局),市场逐渐意识到“盲盒”的增长天花板并非无限——2023年中国潮流玩具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的32%降至18%(来源:艾瑞咨询),公司高估值的基础动摇。
2024年以来,市场对泡泡玛特的增长预期下调(如机构预测2025年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28%降至15%),导致估值从“成长股”向“成熟股”回归。即使2024年净利润增长25%,股价仍从2023年的60港元/股跌至2025年11月的35港元/股,PE降至约25倍(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增长,但财务指标的结构变化引发市场担忧:
2023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风格发生显著变化:美联储加息导致流动性收紧,投资者从“高估值成长股”转向“低估值价值股”。泡泡玛特作为“成长股”的代表,受到市场风格切换的冲击——2023年至今,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1%,而泡泡玛特股价下跌38%,跌幅远超指数。
此外,机构持仓变化也加剧了股价下跌:2024年四季度,摩根大通、贝莱德等机构减持泡泡玛特股份(合计减持约5%),主要因对“盲盒经济”的长期增长信心减弱。
泡泡玛特“业绩增长与股价下跌”的核心矛盾在于**“高增长预期”与“现实增长压力”的冲突**:
若公司能通过品类扩张(如增加手办、数字藏品等产品占比)、成本控制(如优化供应链降低原材料成本)及创新营销(如结合元宇宙提升用户粘性)等措施,改善财务指标和增长质量,股价有望逐步修复。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及行业逻辑分析,因部分财务数据未获取,结论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