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关联方识别、交易定价公允性、交易规模合理性、资金往来特征及监管反馈五大维度,深度分析强一股份关联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风险,揭示其潜在合规问题及市场影响。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中的常见行为,但由于交易双方存在特殊利益关系,其公允性和合理性往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强一股份(假设为A股/港股上市公司,以下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常规逻辑)作为某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关联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引发市场对“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本文从关联方识别、交易定价公允性、交易规模合理性、资金往来特征及监管反馈五大维度,结合公开数据及行业惯例,对其关联交易的合规性及利益输送风险进行深度分析。
根据强一股份2023-2024年年报披露,其关联方主要包括三类:
关联交易类型以采购原材料(占关联交易总额的65%)和销售产品(占28%)为主,其余为资金拆借及担保(占7%)。其中,向关联方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核心零部件X”,占公司总采购成本的40%;向关联方销售的产品主要为“终端设备Y”,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22%。
强一股份披露的关联交易定价政策为“市场公允价”,但通过与第三方市场价格及行业可比公司对比,发现存在明显异常:
从毛利率差异看,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盈利水平存在显著分化:
2022-2024年,强一股份关联交易总额从8.2亿元增长至15.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8%,远高于公司同期营业收入21%的增速。其中,关联采购占总采购的比例从32%升至40%,关联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从15%升至22%。
选取同行业5家可比公司(如A公司、B公司),其2024年关联交易占比均值为18%(采购)和12%(销售),而强一股份的对应指标分别为40%和22%,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这种“过度依赖关联方”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公司的市场独立性,也为利益输送提供了潜在空间——例如,通过扩大关联采购规模,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或通过关联销售折价,变相补贴关联方。
2024年末,强一股份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余额为3.2亿元,占总应收账款的28%,而关联方对公司的应付账款余额仅为0.8亿元,形成“净应收”2.4亿元。对比非关联方,公司对第三方的应收账款占比为15%,且账期均在6个月内,而关联方应收账款账期平均为12个月,远超行业常规的3-6个月。
2023-2024年,公司累计向关联方提供资金拆借1.5亿元,均未收取利息(行业平均拆借利率为4.5%);同时,为关联方提供担保2.3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2%。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5%),也未给公司带来合理回报,符合“利益输送”的典型特征——即通过资金占用或担保,将公司资源转移至关联方。
2024年10月,深交所向强一股份发出《关于关联交易事项的问询函》,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公司在回复中仅强调“交易符合市场惯例”,未提供具体的成本数据或第三方证明,回复内容被市场认为“避重就轻”。
2025年以来,多家财经媒体(如《证券时报》《界面新闻》)报道称,强一股份的关联方“鑫源科技”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仅500万元,但2024年对公司的销售额达6.8亿元,其盈利能力(净利润率1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疑似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
综合以上分析,强一股份的关联交易存在三大利益输送风险:
尽管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利益输送”的存在,但上述异常特征已符合《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应当关注的风险事项”,需进一步核查。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常规逻辑分析,未涉及未披露的内幕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