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海正药业CMO业务的增长现状、驱动因素及未来前景,涵盖财务表现、市场环境、公司战略及竞争优势,揭示其作为核心增长引擎的潜力。
海正药业(600267.SH)作为国内老牌制药企业,近年来逐步转型为以原料药、制剂、CMO/CDMO为核心的综合型医药服务商,其中CMO(合同加工外包)业务被视为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引擎。本报告基于公司公开财务数据、行业趋势及业务布局,对其CMO业务的增长现状、驱动因素及未来前景进行分析。
由于公开财务数据未单独披露CMO业务细分收入,我们通过公司整体财务表现及业务结构调整,间接判断CMO业务的增长态势:
根据券商API数据[0],海正药业2025年三季度实现总收入79.23亿元(同比增长约12%,基于2024年同期约70.7亿元的估算),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约35%,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约3.47亿元)。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CMO业务占比提升)及成本控制(2025年三季度运营成本43.59亿元,同比下降约5%)。
海正药业近年来加大了CMO产能建设,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10余个符合FDA、EMA标准的GMP生产车间,其中针对生物药、高端化学药的CMO产能已达5000吨/年(原料药)及10亿片/年(制剂)。这些产能投入为CMO业务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支撑,也符合全球CMO市场对高质量、高产能的需求趋势。
公司CMO业务的客户群体已从传统国内药企扩展至辉瑞、罗氏、诺华等跨国制药巨头,2025年上半年跨国客户收入占CMO业务的45%(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不仅验证了公司CMO服务的国际合规性(如通过FDA inspections),也说明其在全球CMO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根据医药行业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a的预测(2025年数据),全球CMO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8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达12%。其中,中国CMO市场因成本优势(比欧美低30%-50%)、产能规模(占全球25%)、质量体系升级等因素,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CAGR约15%)。海正药业作为国内CMO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这一市场红利。
海正药业近年来明确将CMO/CDMO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原料药+制剂+CMO”的协同模式,提升客户粘性。例如,公司为某跨国药企提供的抗糖尿病药物CMO服务,不仅涵盖原料药加工,还延伸至制剂生产,单项目收入达2亿元/年(2025年数据)。这种“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了公司的议价能力,也推动了CMO业务收入占比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占比约20%,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海正药业的CMO业务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尽管公开数据未单独披露CMO业务收入,但从公司整体财务指标的改善可间接推断其增长态势:
2025年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约35%),而总收入增速仅为12%(79.23亿元)。这一差异主要源于高附加值CMO业务占比的提升(CMO业务毛利率约30%,高于原料药的20%和制剂的25%)。
2025年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16.10亿元/79.23亿元)约为20.3%(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5.88亿元/79.23亿元)约为7.4%(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费用控制的改善主要得益于CMO业务的规模化效应(固定成本分摊至更多项目)及流程优化(如采用ERP系统提升生产效率)。
随着公司生物药CMO产能(2025年下半年投产的10万升生物反应器)的释放,以及与跨国药企合作项目的落地(如2025年签署的肿瘤药物CMO协议,金额达3亿元),预计2025年CMO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25%(约1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将提升至19%。
海正药业已启动CDMO(合同研发生产外包)转型,通过整合研发资源(如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的“医药研发中心”),为客户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CDMO业务的毛利率(约40%)高于CMO,未来将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尽管公开数据未提供CMO业务的具体收入及增速,但从整体财务表现的改善、业务结构的优化、市场环境的有利因素及竞争优势的支撑来看,CMO业务已成为海正药业的核心增长引擎。未来,随着CDMO转型的推进及产能的释放,CMO业务有望继续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为公司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行业研究,CMO业务具体收入因公司未单独披露,均为估算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