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治理结构问题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陕西作为全国旅游大省,拥有秦始皇陵、华山、西安城墙等世界级旅游资源,2024年旅游总收入达7200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约12%。但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升级。本文从管理体制、产权结构、市场监管、利益分配、信息化水平五大核心维度,系统分析陕西旅游治理结构的痛点与短板。
二、核心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制:多头监管与协调不畅,资源整合效率低下
陕西旅游治理呈现“多部门分割”特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产业发展)、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自然资源厅(负责生态与土地)、市场监管局(负责市场秩序)等部门均参与旅游管理,导致职责交叉、信息壁垒问题突出。例如:
- 秦始皇陵景区(文物局直属)与周边“秦文化体验区”(文旅厅规划)的开发存在定位冲突,文物保护要求与旅游商业化需求难以协调;
- 秦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涉及自然资源厅(生态保护)、文旅厅(产业开发)、林业局(森林资源)等多个部门,项目审批周期长达18-24个月,严重影响投资效率。
这种“碎片化”管理模式,导致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协同效应,如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如回民街)的改造中,文旅厅强调“文化传承”,市场监管局关注“食品安全”,城管部门负责“市容管理”,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改造进度滞后、业态混乱。
(二)产权结构:国有资产集中但企业化运营不足,激励约束机制缺失
陕西旅游核心资源(如兵马俑、华山、大雁塔)均为国有资产,主要由陕西旅游集团(以下简称“陕旅集团”)、西安旅游集团等国企运营。尽管国有资产集中有利于资源整合,但企业化运营程度低的问题严重:
- 陕旅集团旗下拥有20余家景区(点),但产权分散(部分景区为事业单位性质),导致统一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困难。例如,华山景区(陕旅集团控股)与太白山景区(宝鸡市直属)均为5A级景区,但品牌联动不足,未能形成“秦岭山水”整体IP;
- 国企的“行政化”管理特征明显,高管任免与绩效考核仍以“政绩导向”为主,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利润分成),导致运营效率低下。2024年陕旅集团旗下景区的人均创收为12万元/年,远低于国内标杆企业(如宋城演艺人均创收25万元/年)。
(三)市场监管:执法力度薄弱与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
陕西旅游市场“乱象”频发,反映出监管体系的滞后:
- 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西安部分旅行社以“低价游”为噱头,强制游客购买高价纪念品(如“蓝田玉”),2024年旅游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达35%;
-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景区周边餐饮、住宿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如华山脚下的“农家院”无资质经营问题突出,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局查处违规商家120家,但处罚力度较轻(多为罚款2000-5000元),难以形成威慑;
- 联合执法机制缺失: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未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如“黑导游”整治中,文旅厅负责资质审查,公安部门负责打击非法运营,但信息共享滞后,导致“黑导游”屡禁不止。
(四)利益分配:主体失衡与共享机制缺失,社会矛盾加剧
陕西旅游利益分配呈现“政府主导、企业受益、居民边缘”的格局:
- 政府与企业:景区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约30%)大部分归政府(如秦始皇陵门票收入的70%上缴财政),企业仅通过二次消费(餐饮、住宿)获利,导致企业缺乏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
- 企业与居民:景区周边居民未能充分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如华山景区周边村庄的居民,因景区开发导致土地被征用,但仅获得一次性补偿(约每亩3万元),而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达5亿元,居民难以参与旅游经营(如民宿、餐饮),导致“景区热、社区冷”的现象;
- 中央与地方:部分国家级景区(如秦始皇陵)的收入上缴中央财政(约20%),地方政府缺乏足够资金用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如停车场、厕所),导致景区“内强外弱”(内部景观好,外部环境差)。
(五)信息化水平:智慧旅游建设滞后,数字治理能力不足
陕西旅游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 数据整合:各景区的信息系统(如门票预订、客流监测)互不连通,政府无法实时掌握旅游市场动态(如2024年国庆期间,西安城墙景区因客流超载导致游客滞留,原因是未能及时整合各入口的客流数据);
- 用户体验:陕西旅游官方APP(“陕西旅游”)功能单一(仅支持门票预订),缺乏智能导游、大数据推荐等功能,用户评分仅3.2分(满分5分),远低于国内标杆(如“杭州旅游”APP评分4.5分);
- 数字营销: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不足,如西安的旅行社仍以传统线下推广为主,未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消费偏好(如年轻游客喜欢的“网红打卡点”),导致营销效率低下。
三、结论与建议
陕西旅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在于**“体制僵化、产权集中、监管薄弱、利益失衡、数字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
- 管理体制: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由省长任主任),统筹文化、文物、自然资源等部门,实现“规划、审批、监管”一体化;
- 产权结构:推动陕旅集团旗下景区的“事业单位转企业”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如腾讯、阿里),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 市场监管:建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文旅、市场监管、公安联合),加强对虚假宣传、乱收费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将违规企业纳入“黑名单”);
- 利益分配:建立“景区-社区”利益共享机制(如将景区门票收入的5%用于周边居民的福利),鼓励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如民宿、餐饮);
- 信息化:加大对智慧旅游的投入(如建设“陕西旅游大数据平台”),整合各景区的信息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如推出“智能导游”功能)。
四、结语
陕西旅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参与。只有通过体制创新、产权改革、监管强化、利益共享、数字升级,才能推动陕西旅游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