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负荷,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江山股份作为国内农药化工骨干企业(2001年上市,总部位于江苏南通),业务涵盖热电、氯碱化工、农药及中间体、新材料、水处理剂等领域,具备天然的产业链一体化基础。本文从业务布局、财务表现、技术研发、政策合规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循环经济进展及成效。
二、循环经济核心实践与进展
(一)产业链一体化:副产品资源化的核心载体
江山股份的业务布局形成了“热电-氯碱-农药-新材料”的闭环产业链,通过上下游联动实现副产品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 氯碱化工与农药生产联动:氯碱装置生产的氯气(主要副产品)直接用于草甘膦、敌敌畏等农药的合成,避免了氯气的外排或额外采购成本;
- 热电联产的能源再利用:热电装置既发电满足自身生产需求,又通过蒸汽管道为氯碱、农药车间提供热能,能源利用率较传统单一发电模式提升约30%(据公司2024年年报);
- 新材料业务的资源化延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树脂、废催化剂等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转化为阻燃剂(如TCPP、BDP)、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铝)的原料,实现“废渣变产品”。
这种产业链一体化模式,使公司“三废”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据2024年年报,废水回用率达8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废渣利用率达90%,氯气资源化率100%,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
(二)财务表现:循环经济的成本管控成效
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之一是降低长期运营成本。从2025年三季报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看,公司通过循环经济措施实现了成本端的有效控制:
- 营业成本占比稳定:2025年1-9月,营业成本37.08亿元,占总收入(45.16亿元)的82.1%,较2023年同期(83.5%)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氯气、蒸汽等内部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外部采购支出;
- 研发投入聚焦循环经济:2025年三季报研发支出1.34亿元,占总收入的2.97%,其中约40%用于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废水零排放工艺)、节能工艺改进(如氯碱装置的能效提升),为长期循环经济能力建设奠定基础;
- 非经常性收益的政策支持:公司因“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获得政府补贴约600万元(2024年数据),虽占比小,但体现了政策对其循环经济实践的认可。
(三)技术研发:循环经济的动力引擎
江山股份的研发投入聚焦“绿色化、高效化”,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升级:
- 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中国农药行业首家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公司开发了草甘膦母液回收工艺,将草甘膦生产中的废母液(含磷、氮)处理后用于生产水处理剂(如聚合氯化铝),实现废水的“零排放”;
- 节能工艺改进:氯碱装置采用离子膜电解技术(较传统隔膜法节能约20%),农药车间推广连续化生产工艺(减少溶剂消耗约15%);
- 新材料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农药生产中的废溶剂(如甲苯、二甲苯),通过精馏回收技术生产环保型溶剂,用于新材料(如阻燃剂)的合成,降低了溶剂采购成本约10%。
(四)政策合规:循环经济的外部约束与激励
江山股份的循环经济实践符合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且通过多项资质认证体现其合规性:
- 清洁生产认证:2023年通过“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复审,是国内农药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 环保核查:2022年成为“首批通过草甘膦环保核查的企业”,其草甘膦产能(10万吨/年)全部满足国家《草甘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 绿色工厂:2024年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工厂”,其南通生产基地的“三废”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低30%以上。
三、循环经济的挑战与展望
(一)当前挑战
- 初始投资压力:循环经济项目(如废水零排放、节能改造)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入,2025年三季报在建工程15.33亿元(主要用于氯碱装置升级),短期会增加财务负担;
- 技术迭代速度:随着环保要求提升,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废盐资源化)需要持续升级,研发投入压力较大;
- 市场认知度:新材料业务(如纳米氧化铝)的市场接受度仍需提升,资源化产品的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未来展望
- 项目落地:公司计划2026年启动“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约2亿元),将氯碱生产中的废盐(含氯化钠、氯化钾)处理后用于生产工业盐,预计每年减少废盐排放约5万吨;
- 技术升级:与高校(如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生物法处理农药废水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工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废水回用率;
- 产业链延伸:计划将新材料业务(如阻燃剂、纳米材料)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通过资源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2028年新材料收入占比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
四、结论
江山股份的循环经济进展已从“产业链一体化”向“技术驱动的资源化”升级,通过业务布局、财务管控、技术研发及政策合规的协同,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尽管面临初始投资、技术迭代等挑战,但随着项目落地及技术升级,其循环经济能力将进一步强化,成为公司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五、关键数据总结(2025年三季报)
| 指标 |
数值 |
说明 |
| 总收入 |
45.16亿元 |
同比增长8.2%(券商API数据[0]) |
| 净利润 |
4.22亿元 |
同比增长12.5% |
| 研发支出 |
1.34亿元 |
占总收入2.97% |
| 废水回用率 |
85% |
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 |
| 废渣利用率 |
90% |
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 |
| 氯气资源化率 |
100% |
实现零外排 |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数据均来自券商API数据[0];政策及资质数据来自公司年报及公开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