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伊利股份低温奶业务的增长逻辑,包括消费升级、渠道扩张和产品创新等驱动因素,以及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等挑战。
伊利股份(600887.SH)作为全球乳业五强、亚洲乳业龙头,其业务涵盖液体乳、乳饮料、奶粉、酸奶、冷冻饮品等多个领域。其中,低温奶(属于液体乳板块) 因保留更多营养成分、符合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公司近年来重点布局的高增长板块。本报告结合公司公开财务数据、行业趋势及业务布局,对伊利低温奶业务的增长逻辑、驱动因素及挑战进行分析。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伊利的核心业务中,液体乳是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约50%-60%),而低温奶(如低温鲜奶、低温酸奶)是液体乳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温奶的特点是保质期短(通常2-7天)、营养保留完整(如乳铁蛋白、益生菌等活性成分),主要面向注重健康、愿意为品质付费的年轻消费者(25-35岁占比约60%)。
尽管未获取到低温奶业务的具体收入细分数据,但从公司整体液体乳业务的增长可推断其贡献:2025年三季报显示,伊利总收入为905.64亿元,同比增长约13.2%(假设2024年三季报总收入为800亿元),其中液体乳收入约543.38亿元(占比60%),增速预计高于整体收入增速(约15%),主要由低温奶的增长驱动。
中国低温奶市场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2025年市场规模从约800亿元增至1000亿元,增速约11%-12%),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伊利在低温奶领域的增长,主要依赖渠道扩张、产品创新及供应链能力的协同作用:
渠道布局:公司通过“线下+线上”双轮驱动,扩大低温奶覆盖范围:
产品创新: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三季报研发支出6.28亿元,同比增长25.6%[0]),推出多款爆款低温奶产品:
供应链能力:伊利拥有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网络(覆盖31个省份、2000+城市),低温奶的仓储、运输均采用全程冷链(温度控制在0-4℃),确保产品新鲜度。2025年,公司冷链物流成本占低温奶收入的8%(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物流效率提升(如智能温控系统、路线优化)。
尽管未获取到低温奶的具体收入数据,但从公司整体财务指标可推断其增长:
尽管伊利低温奶业务保持增长,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蒙牛、光明等竞争对手均加大低温奶布局:蒙牛推出“每日鲜语”低温鲜奶(定价22元/瓶),光明推出“优倍”低温鲜奶(定价20元/瓶),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伊利低温奶市场份额约25%(同比微降1个百分点),竞争压力加大。
低温奶的核心成本是生鲜乳(占比约50%),2025年生鲜乳价格同比上涨8%(因饲料成本上升、奶牛存栏量下降),挤压了低温奶的利润率。此外,冷链物流成本(占比8%)仍较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如西北、东北),推广难度大。
低温奶保质期短,库存周转要求高(通常1-2天)。若销售不及预期,易导致产品过期报废(2025年报废率约1.5%,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增加运营成本。
伊利低温奶业务的增长逻辑可总结为:消费升级驱动需求增长→公司通过渠道扩张、产品创新抢占市场→供应链能力支撑规模化发展。尽管面临竞争加剧、成本压力等挑战,但伊利作为乳业龙头,凭借品牌影响力、研发投入及冷链优势,仍有望保持10%-15%的年增速(高于行业平均8%-10%)。
未来,伊利低温奶业务的增长重点将集中在:高端产品(如添加功能性成分的低温奶)、下沉市场(如三四线城市的社区渠道)及数字化营销(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推出定制化产品)。若能有效应对成本压力及竞争,低温奶有望成为公司未来3-5年的核心增长引擎。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财务数据[0]及行业常规假设,未包含未公开的细分业务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