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泡泡玛特主题乐园2025年最新进展,包括上海、深圳乐园建设进度、投资规模及市场反馈。探讨其战略意义与风险,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泡泡玛特(09992.HK)作为中国潮玩行业龙头企业,自2021年推出首个线下主题乐园(北京泡泡玛特乐园)以来,将“IP+线下体验”视为长期增长引擎。主题乐园的核心战略目标是:通过沉浸式场景强化IP情感联结,提升用户粘性;拓展线下消费场景,多元化收入结构(减少对盲盒产品的依赖);借助乐园的区域辐射效应,推动IP全球化布局(如未来可能在海外复制模式)。
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乐园项目被纳入“长期战略优先级”,计划未来3-5年在国内核心城市(如上海、深圳、成都)及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布局5-8个主题乐园,总投资规模预计超50亿元人民币。
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0],泡泡玛特的在建工程余额较2024年末增长42%(从11.3亿元增至16.0亿元),主要增量来自主题乐园项目。其中,上海泡泡玛特乐园(位于浦东新区,占地约12万平方米)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后期,预计2026年上半年试运营;深圳泡泡玛特乐园(位于南山区,占地8万平方米)处于地基施工阶段,计划2027年开业。
此外,北京泡泡玛特乐园(2023年开业)的二期扩建工程已启动,主要增加“IP主题酒店”及“沉浸式演艺场馆”,预计2026年完成,届时园区面积将扩大至15万平方米,年接待能力从200万人次提升至350万人次。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主题乐园项目累计投资已达28.7亿元,占同期资本支出的65%(同期资本支出为44.1亿元)。资金来源方面,公司主要依赖自有资金(占比70%)及银行贷款(占比30%),未采用股权融资(避免稀释股东权益)。
财务数据显示,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货币资金余额为32.6亿元,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1.8,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为1.5,短期偿债能力充足;同时,资产负债率仅为21%(行业均值约35%),长期资金压力较小,足以支撑乐园项目的后续投资。
尽管上海、深圳乐园尚未开业,但北京乐园的运营数据已为后续项目提供了参考。2025年上半年,北京乐园实现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25%),客单价约150元(高于行业均值120元),主要得益于“IP限定商品”(占比40%)及“沉浸式体验项目”(占比35%)的热销。
此外,泡泡玛特已与多家品牌达成乐园合作协议,如星巴克(开设IP主题门店)、腾讯游戏(联合开发互动体验项目),旨在通过跨界合作提升乐园的吸引力。市场调研显示,85%的潮玩用户表示“愿意为乐园体验支付溢价”(来源:2025年中国潮玩行业报告),反映出乐园项目的市场需求潜力。
泡泡玛特主题乐园项目正处于快速推进期,上海、深圳乐园的建设进展符合公司预期,资金保障充足,运营筹备工作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看,乐园项目是公司实现“生态驱动”的关键抓手,能有效提升IP价值、多元化收入结构及增强用户粘性。
尽管存在建设延迟、成本超支等风险,但北京乐园的成功运营及市场需求潜力,仍让乐园项目成为泡泡玛特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2026年上海乐园开业后,公司的乐园收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推动整体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8%)。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乐园项目的建设进度(如上海乐园是否按时开业)、运营数据(如客单价、复购率)及成本控制情况,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