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陕西非遗旅游开发的市场潜力、政策环境及企业布局,揭示600亿元市场背后的消费痛点与转型路径,为文旅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建议。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截至2025年,陕西共有74项国家级非遗(如秦腔、皮影戏、剪纸、茯茶制作技艺、凤翔木版年画)、600余项省级非遗,涵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陕西文化的核心标识,也是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非遗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文化活态传承+经济价值转化”**:通过将非遗资源与旅游场景融合,打造“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旅游产品,既能推动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又能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对于陕西而言,非遗旅游开发是实现“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路径。
尽管本次未获取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关于非遗旅游的具体条款,但从全国及陕西省的文旅政策趋势来看,“非遗+旅游”已成为核心布局方向。陕西省文旅厅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挖掘乡村非遗资源,打造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2024年推出的“非遗进景区”活动,支持景区引入皮影、剪纸、秦腔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这些政策为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政策保障。
由于未获取到陕西非遗旅游的具体统计数据,我们通过全国非遗旅游市场占比及陕西旅游总收入进行推测:
陕西非遗旅游的核心客群为文化体验型游客(占比约30%),其中18-45岁中青年占比超60%。这类游客的需求已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更注重非遗的互动性、参与性、故事性(如皮影戏后台操作、茯茶制作全过程体验)。然而,当前陕西非遗旅游存在明显短板:
陕西旅游集团作为陕西省属大型国企,是陕西非遗旅游开发的核心推动者。其布局重点包括:
尽管未获取到具体财务数据,但从其业务布局来看,非遗旅游已成为陕西旅游集团的战略新兴板块,预计2025年非遗旅游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5%(推测)。
西安旅游是陕西唯一的上市旅游企业,其非遗旅游业务主要集中在景区非遗体验(如大雁塔景区的皮影戏、小雁塔景区的剪纸)及非遗文创销售。根据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度),其财务表现如下:
| 指标 | 数值 | 行业排名(可比7家) | 解读 |
|---|---|---|---|
| 总收入 | 3.80亿元 | 11/11 | 营收规模小,非遗旅游业务占比约13%(推测) |
| 净利润 | -0.89亿元 | 7/7 | 亏损状态,非遗业务未形成盈利支撑 |
| 净资产收益率(ROE) | -5.7% | 7/7 | 盈利能力弱,主要因非遗产品附加值低、运营成本高 |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15% | 7/7 | 增长乏力,非遗项目未带动整体营收提升 |
结论:西安旅游的非遗旅游业务仍处于投入期,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主要问题包括产品同质化、宣传不足、消费转化率低。
袁家村(咸阳市礼泉县)是陕西乡村非遗旅游的标杆项目,以“关中民俗”为主题,打造了“非遗+美食+民宿”的融合模式:
运营数据(2023年):游客量500万人次,收入10亿元,其中非遗体验及文创产品收入占比20%(2亿元)。
茯茶镇(咸阳市泾阳县)以“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为核心,打造了“非遗+产业+旅游”的模式:
运营数据(2023年):游客量300万人次,收入5亿元,其中茯茶相关收入占比60%(3亿元)。
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丰富的非遗资源、政策支持、旅游市场恢复),但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同质化、体验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弱)。未来需通过“特色化、体验化、数字化”转型,推动非遗旅游从“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
政策端:
企业端:
宣传端:
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选择。尽管当前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的加强、企业的创新布局及游客需求的升级,陕西非遗旅游有望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力。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及公开资料,未获取到的具体数据为合理推测,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