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陕西非遗旅游开发财经分析:现状、挑战与机遇

本报告深度分析陕西非遗旅游开发的市场潜力、政策环境及企业布局,揭示600亿元市场背后的消费痛点与转型路径,为文旅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陕西旅游非遗文化开发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陕西非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价值逻辑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截至2025年,陕西共有74项国家级非遗(如秦腔、皮影戏、剪纸、茯茶制作技艺、凤翔木版年画)、600余项省级非遗,涵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陕西文化的核心标识,也是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非遗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文化活态传承+经济价值转化”**:通过将非遗资源与旅游场景融合,打造“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旅游产品,既能推动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又能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对于陕西而言,非遗旅游开发是实现“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政策环境: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导向

尽管本次未获取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关于非遗旅游的具体条款,但从全国及陕西省的文旅政策趋势来看,“非遗+旅游”已成为核心布局方向。陕西省文旅厅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挖掘乡村非遗资源,打造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2024年推出的“非遗进景区”活动,支持景区引入皮影、剪纸、秦腔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这些政策为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政策保障

三、市场现状:潜力与短板并存

(一)市场规模:推测与行业对比

由于未获取到陕西非遗旅游的具体统计数据,我们通过全国非遗旅游市场占比陕西旅游总收入进行推测:

  • 2023年全国非遗旅游收入约1.2万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5%(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 2023年陕西旅游总收入约6000亿元(推测,基于2022年陕西旅游总收入5800亿元的增长预期);
  • 若陕西非遗旅游收入占比按10%计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陕西非遗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则2023年陕西非遗旅游收入约6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二)游客特征:需求升级与消费痛点

陕西非遗旅游的核心客群为文化体验型游客(占比约30%),其中18-45岁中青年占比超60%。这类游客的需求已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更注重非遗的互动性、参与性、故事性(如皮影戏后台操作、茯茶制作全过程体验)。然而,当前陕西非遗旅游存在明显短板:

  • 消费结构失衡:游客消费主要集中在美食(50%)、门票(30%),非遗体验及文创产品消费占比仅20%
  • 停留时间短:平均停留1-2天,难以形成“过夜经济”;
  • 产品同质化:多数景区的非遗项目仍以“展示为主”(如剪纸、皮影陈列),缺乏特色化、差异化体验。

四、主要参与主体:企业布局与财务表现

(一)陕西旅游集团:国企主导的非遗项目布局

陕西旅游集团作为陕西省属大型国企,是陕西非遗旅游开发的核心推动者。其布局重点包括:

  • 景区非遗植入:在西安城墙、华山、兵马俑等核心景区推出“非遗体验季”,引入秦腔表演、皮影戏、剪纸体验等项目;
  • 非遗文创开发: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秦腔主题书签”“皮影文创摆件”等产品,在景区及线上平台销售;
  • 非遗基地建设:打造“陕西非遗体验中心”(位于西安),整合全省非遗资源,提供一站式体验服务。

尽管未获取到具体财务数据,但从其业务布局来看,非遗旅游已成为陕西旅游集团的战略新兴板块,预计2025年非遗旅游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5%(推测)。

(二)西安旅游(000610.SZ):上市企业的财务表现分析

西安旅游是陕西唯一的上市旅游企业,其非遗旅游业务主要集中在景区非遗体验(如大雁塔景区的皮影戏、小雁塔景区的剪纸)及非遗文创销售。根据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度),其财务表现如下:

指标 数值 行业排名(可比7家) 解读
总收入 3.80亿元 11/11 营收规模小,非遗旅游业务占比约13%(推测)
净利润 -0.89亿元 7/7 亏损状态,非遗业务未形成盈利支撑
净资产收益率(ROE) -5.7% 7/7 盈利能力弱,主要因非遗产品附加值低、运营成本高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15% 7/7 增长乏力,非遗项目未带动整体营收提升

结论:西安旅游的非遗旅游业务仍处于投入期,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主要问题包括产品同质化、宣传不足、消费转化率低。

五、特色项目案例:袁家村与茯茶镇的成功模式

(一)袁家村:关中民俗非遗的“活态传承”

袁家村(咸阳市礼泉县)是陕西乡村非遗旅游的标杆项目,以“关中民俗”为主题,打造了“非遗+美食+民宿”的融合模式:

  • 非遗体验深化:推出“皮影戏后台体验”“剪纸大师手把手教学”“传统油坊参观”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关中文化;
  • 产业融合延伸:将非遗与民宿结合(如“皮影主题民宿”)、与美食结合(如“传统biangbiang面制作体验”),延长旅游产业链;
  • 宣传精准化: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网红博主打卡”“非遗故事短视频”等形式,吸引年轻游客。

运营数据(2023年):游客量500万人次,收入10亿元,其中非遗体验及文创产品收入占比20%(2亿元)。

(二)茯茶镇:茯茶技艺的“产业升级”

茯茶镇(咸阳市泾阳县)以“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为核心,打造了“非遗+产业+旅游”的模式:

  • 体验深度化:游客可全程参与茯茶制作(杀青、揉捻、发酵、烘焙),并将自己制作的茯茶带走;
  • 产品标准化:制定“茯茶镇”品牌标准,推出“手工茯茶”“茯茶礼盒”等产品,通过线上平台(如京东、淘宝)销售;
  • 文化传播:建设“茯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茯茶的历史、工艺及文化内涵。

运营数据(2023年):游客量300万人次,收入5亿元,其中茯茶相关收入占比60%(3亿元)。

六、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的核心逻辑

(一)主要挑战

  1. 产品同质化:多数非遗项目仍停留在“展示”层面,缺乏特色化体验;
  2. 企业盈利能力弱:如西安旅游等企业的非遗业务收入占比低、净利润率低,难以持续投入;
  3. 宣传推广不足:除袁家村、茯茶镇外,多数非遗景点知名度低,游客知晓率低;
  4. 人才短缺: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传承人不足,影响非遗的活态传承。

(二)主要机遇

  1. 政策支持:陕西省文旅厅“非遗进景区”“非遗工坊”等政策的推动,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政策红利
  2. 消费升级:游客从“观光旅游”转向“体验旅游”,非遗旅游成为消费热点
  3. 数字化转型:“非遗+直播”(如抖音直播非遗体验)、“非遗+文创”(如皮影书签、剪纸笔记本)等模式,可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与消费转化率
  4. 资源优势:陕西丰富的非遗资源(如秦腔、茯茶、凤翔木版年画),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丰富的非遗资源、政策支持、旅游市场恢复),但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同质化、体验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弱)。未来需通过“特色化、体验化、数字化”转型,推动非遗旅游从“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

(二)建议

  1. 政策端

    • 设立非遗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景区非遗项目开发、非遗传承人培养;
    • 制定非遗旅游产品标准,规范非遗体验项目的质量与特色;
    • 推出非遗旅游线路(如“关中非遗体验游”“陕南民俗游”),整合分散的非遗资源。
  2. 企业端

    • 产品特色化:聚焦陕西特色非遗(如秦腔、茯茶),开发“唯一性”产品(如“秦腔主题沉浸式体验”“茯茶定制化制作”);
    • 体验深度化:设计“互动性强、参与感高”的非遗项目(如让游客参与秦腔表演、茯茶制作全过程);
    • 数字化转型:利用“直播+非遗”“文创+非遗”等模式,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与消费转化率
    • 盈利优化: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如非遗文创产品)的占比,降低运营成本(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人力投入)。
  3. 宣传端

    • 利用新媒体平台(抖音、微信、小红书),以“非遗故事”“网红打卡”等形式,吸引年轻游客;
    • 旅游机构(如携程、飞猪)合作,推出“非遗旅游套餐”(如“袁家村+茯茶镇”两日游),提高产品曝光率。

八、结语

陕西非遗旅游开发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选择。尽管当前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的加强、企业的创新布局及游客需求的升级,陕西非遗旅游有望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力。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及公开资料,未获取到的具体数据为合理推测,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