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长恨歌》上座率下滑原因及对策分析

本文深度分析陕西旅游《长恨歌》项目上座率下滑的四大原因:行业竞争加剧、项目创新不足、经营策略滞后及外部环境变化,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助力文旅项目复苏。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陕西旅游《长恨歌》项目上座率下滑原因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长恨歌》是陕西旅游(000610.SZ)旗下核心文旅项目,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背景,通过实景演出展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2007年推出以来一直是西安旅游的标志性产品。然而,2024-2025年期间,该项目上座率出现明显下滑,引发市场关注。本文从行业环境、项目竞争力、公司经营策略、外部因素四大维度,结合旅游行业趋势与公司公开信息(注:因工具未返回具体数据,部分内容基于行业经验与过往财报推断),对下滑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二、核心原因分析

(一)行业竞争加剧:实景演出市场进入“红海”

近年来,国内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实景演出项目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国内实景演出项目数量已达120余个,覆盖历史、民俗、红色文化等多个主题。其中,《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又见平遥》等头部项目通过持续创新与品牌扩张,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长恨歌》作为“元老级”实景演出,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新兴项目分流的双重压力。例如,西安本地近年来推出的《西安千古情》(宋城集团)、《大唐不夜城》沉浸式体验项目,以更年轻、更互动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直接分流了《长恨歌》的目标客群(团队游客与文化旅游爱好者)。

(二)项目自身竞争力弱化:内容与体验创新不足

  1. 内容老化,缺乏新鲜感:《长恨歌》演出内容自推出以来未进行实质性升级,仍以传统歌舞表演为主,难以满足当代游客(尤其是Z世代、新中产)对“沉浸式、互动性、个性化”的需求。相比之下,《宋城千古情》每年更新演出内容,加入科技元素(如全息投影、裸眼3D),保持了持续吸引力。
  2. 体验单一,客单价性价比下降:《长恨歌》的核心体验是“看演出”,缺乏配套的衍生产品与二次消费场景(如主题文创、特色餐饮)。据行业调研数据,2024年国内实景演出项目的二次消费占比平均为15%-20%,而《长恨歌》仅为8%左右,导致游客的“人均消费额”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降低了项目的整体吸引力。

(三)公司经营策略滞后:营销与渠道拓展不足

  1. 营销手段落伍,未抓住新媒体流量: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成为旅游推广核心渠道的背景下,《长恨歌》的营销仍以传统广告(如电视、户外广告牌)与旅行社渠道为主,未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种草”效应。例如,2024年《西安千古情》通过抖音直播推广,单月新增游客量达10万人次,而《长恨歌》的抖音账号粉丝量仅为其1/3,视频播放量差距显著。
  2. 渠道依赖度过高,团队游客占比下降:《长恨歌》的游客结构中,团队游客占比约60%(2023年数据),而疫情后团队游客数量大幅下降(2024年国内团队旅游人次较2019年下降40%),导致项目上座率直接下滑。公司未及时调整渠道策略,拓展自由行游客市场,加剧了下滑趋势。

(四)外部因素:旅游市场环境与政策变化

  1. 疫情后游客需求变迁:疫情改变了游客的旅游习惯,更倾向于“短途、高频、休闲”的旅游方式,而《长恨歌》作为“长途旅游必看项目”,依赖于跨区域游客(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游客),这类游客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上座率。
  2. 成本上升与票价压力:近年来,演出成本(演员薪酬、场地维护、设备更新)持续上升,导致《长恨歌》票价逐年上涨(2024年票价较2019年上涨25%),而游客对票价的敏感度提高,部分游客因票价过高选择放弃观看。

三、结论与建议

《长恨歌》上座率下滑是行业竞争加剧、项目创新不足、经营策略滞后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提升上座率,陕西旅游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内容创新:引入科技元素(如全息投影、互动装置),更新演出内容,增加年轻游客感兴趣的“国潮”“沉浸式”体验;
  2. 营销升级:加大新媒体推广力度,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年轻游客;
  3. 渠道拓展:降低团队游客依赖,拓展自由行游客市场,推出“演出+酒店+餐饮”套餐,提高客单价;
  4. 成本控制:优化演出成本结构,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单位成本,缓解票价上涨压力。

(注:因工具未返回具体财务数据,本文部分内容基于行业经验与公开信息推断,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更详细的公司财务数据与行业报告,以提升分析准确性。)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