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陕西旅游(000610.SZ)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涵盖财务表现、行业竞争及转型建议。报告指出其高负债、低盈利及线上渠道不足等核心问题,并提出聚焦景区服务、强化线上合作等优化方向。
陕西旅游(全称:西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最早的旅游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立于1996年,深交所上市),战略定位为“美好文旅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酒店民宿、智慧旅游、生态商贸三大核心板块,形成了“旅游+”多元化产业链布局(包括旅游客房、餐饮、景区管理、物业、生态实业等)。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是:依托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西安古城、兵马俑等),通过国有控股的资源优势整合文旅产业链,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实现收入多元化。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三季度公司实现总收入3.797亿元(同比下降约20%,参考2024年同期数据),净利润-8854万元(每股收益-0.3394元),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亏损态势(2024年净利润-1.2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酒旅主业收入下滑(2025年上半年酒店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以及成本控制不力(营业成本占收入比重高达96.6%,其中固定成本如酒店运营、景区维护费用居高不下)。
从盈利质量看,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3年为负(2023-2025年三季度均为亏损),说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薄弱,依赖非经常性收益(如政府补贴)支撑利润,但非经常性收益不可持续。
资产负债表显示,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19.59亿元,总负债18.33亿元,资产负债率93.5%(行业均值约60%),处于极高水平。其中,短期借款6.27亿元(占总负债的34.2%),而货币资金仅1.106亿元,流动性比率(货币资金/短期借款)仅0.18,无法覆盖短期债务,存在较大偿债压力。
高负债的主要原因是扩张期的债务融资(如2023年发行2.5亿元公司债),但投入的项目(如生态实业、智慧旅游平台)未形成有效现金流,导致财务费用高企(2025年三季度财务费用3104万元,占收入的8.2%),进一步侵蚀利润。
根据行业排名数据[0],公司核心财务指标在旅游服务行业(7家可比公司)中均处于倒数第一:
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公司依托陕西文旅厅的资源支持,拥有西安古城墙景区、兵马俑景区周边配套服务等核心资源的优先经营权,这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壁垒。例如,公司旗下“西安旅游大厦”位于古城墙脚下,是游客集散的核心区域,具备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
但需注意,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盈利优势:2025年三季度景区服务收入占比仅15%(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景区运营效率低下(如门票分成比例低、配套服务单一),以及竞争加剧(如周边民营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抢占市场)。
公司近年来推进“旅游+”产业链拓展,涉足生态实业(如苗木种植)、物业(如景区周边物业租赁)等领域,试图降低对酒旅主业的依赖。但从财务数据看,这些板块的贡献有限:2025年三季度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8%(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且生态实业板块处于亏损状态(毛利率-5%)。
多元化布局的问题在于协同效应不足:生态实业与旅游业务的关联度低,无法形成“旅游消费-生态产品”的闭环;物业板块则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租金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0],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2%(较2024年同期放缓5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放缓8个百分点),显示旅游市场复苏进入“瓶颈期”。主要原因是消费降级(游客更偏好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区域竞争加剧(如四川、云南等旅游大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
陕西作为旅游大省(2024年旅游收入占GDP的11%),虽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如古城、兵马俑等传统景区),难以满足年轻游客对“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如文创、沉浸式演出)。
随着携程、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OTA)的崛起,传统旅行社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5年OTA占比约60%,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公司作为传统旅游企业,线上渠道建设滞后(官网及APP的用户活跃度低),难以吸引年轻游客;同时,民营资本(如西安曲江文旅)通过市场化运作,抢占了景区配套服务的优质资源(如兵马俑景区的餐饮、住宿),进一步挤压了公司的生存空间。
综合以上分析,公司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存在重大隐患,主要体现在:
陕西旅游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国有控股的文旅资源优势,但由于财务结构恶化、运营效率低下、多元化布局失效,其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若不及时调整战略,优化财务与业务结构,公司可能陷入“亏损-举债-再亏损”的恶性循环,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