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中科星图政府补助的可持续性,从政策背景、公司属性、研发投入及业务模式四大维度,结合财务数据与行业趋势,探讨其未来补助的稳定性与风险因素。
中科星图(688568.SH)作为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投资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其业务聚焦空天信息、商业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政府补助是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策背景、公司属性、研发投入、业务模式四大维度,结合财务数据与行业趋势,分析其政府补助的可持续性。
根据财务数据[0],中科星图的政府补助主要计入“非营业收入”(non_oper_income)。2024年上半年,公司预增公告明确提到“收到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增加”,推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5.73%-89.7%(净利润5500万-6700万元)。2025年三季度,非营业收入为639.45万元,占当期净利润(2.31亿元)的比例约2.78%,虽占比下降,但仍为利润的辅助支撑。
从历史趋势看,公司政府补助呈现**“稳定+结构化”**特征:一是补助金额随业务规模扩大而增长(2023年补助约1200万元,2024年上半年约2000万元);二是补助类型从“一次性补贴”向“研发项目资助”“资产相关补助”转型,可持续性增强。
空天信息产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航天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等政策均提出要“加快发展商业航天、数字地球、低空经济”,并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作为重点。中科星图的主营业务(数字地球产品、商业航天测控、低空安全系统)完全契合上述政策方向,政府补助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工具,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及后续规划期内(如“十五五”)将持续存在。
例如,北京市顺义区针对“临空经济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关于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给予5%-10%的补贴,中科星图作为园区重点企业,可稳定获得此类区域政策支持。
中科星图的国有控股背景(中科院空天院持股约20%)是其获得政府补助的核心优势。国有控股企业通常在“政策倾斜”“项目获取”“资源协调”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尤其是涉及国防、政府客户的项目(如数字地球平台用于国土监测、国防情报),政府更倾向于支持“信得过、靠得住”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此外,公司的技术壁垒(如跨域融合算力网技术、多平台空天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其获得长期补助的关键。中科院空天院的技术背书,使得公司研发项目(如“GEOVIS数智低空大脑”“商业航天测控系统”)符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要求,可获得与资产相关的长期补助(如设备采购补贴、研发中心建设资助),此类补助会分摊至多个年度,可持续性强。
研发投入是政府补助的核心考核指标,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补贴”等政策,均要求企业保持一定的研发投入强度。中科星图的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5年三季度研发费用(rd_exp)达3.81亿元,占总收入的17.26%(同期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12%);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约5.2亿元,占比16.0%。
高研发投入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技术竞争力,更符合政府“支持研发型企业”的政策导向。例如,公司2024年申报的“低空空域数字化构建技术”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800万元,此类补助与研发项目绑定,只要项目持续推进(如2025年启动的“低空经济大数据平台”),补助将持续发放。
中科星图的主营业务分为四大板块:数字地球基础平台、商业航天测控、低空安全系统、大众应用(看天APP)。其中,政府与国防客户占比约60%(2024年年报数据),此类客户的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政策驱动”**特征:
尽管中科星图的政府补助可持续性较强,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中科星图的政府补助可持续性较强,核心逻辑如下:
未来,若公司能保持研发投入强度、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持续拓展政府与国防客户市场,其政府补助将保持稳定,成为利润的重要支撑。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0],分析基于“十四五”规划及行业趋势假设。)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