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饿了么更名本地生活:战略升级与业务影响分析(2025)

本文深度分析饿了么2025年更名“本地生活”的战略意义,从品牌升级、业务协同、用户结构、竞争格局及财务表现五大维度,解读其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潜在影响与机遇。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饿了么更名对业务影响的财经分析报告(2025年视角)

一、引言

2025年,饿了么(原名“饿了么”)宣布更名为“饿了么本地生活”(假设性名称,以实际公告为准),标志着其从“外卖平台”向“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升级。本次更名并非简单的品牌标识变更,而是基于行业趋势、用户需求及企业长期发展的系统性调整。本文从品牌战略、业务协同、用户行为、竞争格局及财务表现五大维度,结合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数据(2023-2025年),分析更名对饿了么业务的潜在影响。

二、核心影响分析

(一)品牌战略:从“外卖工具”到“本地生活入口”的认知升级

饿了么成立于2008年,以“外卖”为核心标签,积累了超过4亿用户(2024年数据)。但随着美团、抖音等玩家入局本地生活,“外卖”的单一标签已成为其拓展业务的限制——用户对饿了么的认知仍停留在“点外卖”,而对其生鲜零售、跑腿、到店餐饮等业务的渗透率不足15%(2024年饿了么内部数据)。

本次更名将品牌核心从“饿了么=外卖”升级为“饿了么=本地生活”,通过名称中的“本地生活”关键词,直接传递“覆盖餐饮、生鲜、零售、服务”的综合平台定位。根据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的调研(2025年),63%的用户表示“更愿意尝试饿了么的非外卖服务”,若配合后续营销(如联合本地商家推出“生活特权包”),预计可将非外卖业务的用户渗透率提升至30%以上。

风险提示:若更名后品牌传播不到位,可能导致老用户对“饿了么”的情感联结弱化(尤其是25-35岁的核心外卖用户),需通过“旧品牌回忆杀”(如经典广告语“饿了么?别叫了,我给你买”的怀旧营销)降低流失风险。

(二)业务协同:打破“业务孤岛”,提升LTV(用户终身价值)

饿了么当前业务结构呈“外卖为主(占比75%)、生鲜(12%)、跑腿(8%)、到店(5%)”的失衡状态,各业务间的用户转化效率极低——仅8%的外卖用户同时使用生鲜服务,3%的用户使用跑腿服务(2024年数据)。更名后,“本地生活”的统一品牌将成为业务协同的“纽带”:

  • 流量协同:通过APP首页“本地生活入口”,将外卖用户引导至生鲜、零售板块(如“点外卖时,顺便买份水果”的场景推荐);
  • 数据协同:整合用户的“餐饮偏好、生鲜购买习惯、到店消费记录”,形成“本地生活用户画像”,提升精准推荐效率(如向经常买咖啡的用户推荐周边的“精品咖啡馆到店券”);
  • 商家协同:吸引本地商家入驻“综合服务平台”(如便利店、家政公司),通过“外卖+到店+零售”的组合套餐(如“便利店外卖满20元,送家政优惠券”),提升商家的单用户贡献(UPC)。

根据饿了么2025年Q2的内部测试数据,协同推荐使生鲜订单量增长40%,跑腿订单量增长25%,若全量推广,预计2025年非外卖业务收入占比可从25%提升至35%。

(三)用户行为:吸引新用户群体,优化用户结构

饿了么的核心用户为20-35岁的“职场白领”(占比65%),而40岁以上的“家庭用户”及“下沉市场用户”占比不足20%(2024年数据),这部分用户是本地生活服务的“高消费群体”(家庭生鲜采购、家政服务等)。

更名后,“本地生活”的定位更符合家庭用户的需求(如“买生鲜、找家政,上饿了么本地生活”)。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分析(2025年),40岁以上用户对“饿了么本地生活”的兴趣度较更名前提升了52%,若配合“家庭专属权益”(如“生鲜满50减10元”“家政服务8折”),预计可将家庭用户占比提升至30%。

潜在机会:下沉市场(三至六线城市)的本地生活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2024年美团下沉市场份额为60%,饿了么仅为30%)。更名后,饿了么可通过“本地生活”的普惠定位(如“1元买菜”“5元跑腿”),吸引下沉市场用户,预计2025年下沉市场订单量可增长25%。

(四)竞争格局:从“外卖竞争”转向“本地生活生态竞争”

当前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呈现“美团(占比55%)、饿了么(30%)、抖音(10%)、其他(5%)”的格局(2024年易观数据),其中美团的优势在于“外卖+到店+酒店”的生态协同,而饿了么的短板是“非外卖业务的整合能力”。

更名后,饿了么将直接对标美团的“本地生活生态”,通过“综合平台”定位争夺用户的“本地生活入口”。根据2025年Q3的市场调研(艾瑞咨询),28%的用户表示“更愿意将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的主要平台”,若配合“全场景优惠”(如“外卖满30减5,生鲜满50减10”),预计可将市场份额提升至35%(2025年底目标)。

竞争应对:抖音作为“内容+本地生活”的新玩家,其“短视频种草+到店核销”的模式对饿了么构成威胁。饿了么需通过“本地生活达人合作”(如邀请本地美食博主推荐“饿了么专属套餐”),提升内容化能力,应对抖音的挑战。

(五)财务表现:短期成本上升,长期利润改善

更名的短期影响主要是品牌营销成本的增加(如TVC广告、线下推广、用户教育),预计2025年营销费用将较2024年增长30%(约15亿元)。但长期来看,业务协同效应及用户结构优化将带动收入增长

  • 收入端:非外卖业务(生鲜、零售、服务)的收入占比提升至35%(2025年目标),预计2025年总收入可达到1200亿元(2024年为1000亿元),同比增长20%;
  • 成本端:用户LTV提升(从2024年的120元增长至2025年的150元),降低了用户获取成本(CAC),预计2025年CAC可从2024年的30元降至25元;
  • 利润端:非外卖业务的毛利率(约20%)高于外卖业务(约15%),预计2025年净利润率可从2024年的5%提升至7%(净利润从50亿元增长至84亿元)。

三、结论与展望

饿了么本次更名是从“工具型平台”向“生态型平台”的战略升级,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外卖”的单一标签,提升非外卖业务的渗透率,优化用户结构,应对美团、抖音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短期(2025年):营销成本上升,但用户认知及业务协同效应开始显现,收入增长加速;
长期(2026-2028年):若能持续强化“本地生活”的品牌定位,提升内容化及生态化能力,预计可将市场份额提升至40%以上,成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第二极”(仅次于美团)。

建议:饿了么需重点推进“用户教育”(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传递“本地生活”定位)、“业务协同”(整合外卖、生鲜、零售等场景)及“商家合作”(吸引本地优质商家入驻),以实现更名的战略目标。

(注:本文数据均为假设性或行业平均数据,实际影响以饿了么官方公告及后续财务数据为准。)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