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海正药业原料采购成本分析:毛利率低至8.11%的原因与对策

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分析海正药业原料采购成本高企的原因,包括垂直一体化模式低效、供应商议价能力弱及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并提出优化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海正药业原料采购成本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海正药业(600267.SH)作为国有控股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以原料药与制剂垂直一体化为核心业务模式,其原料采购成本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从成本结构、毛利率、现金流量及存货管理等维度,对其原料采购成本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二、原料采购成本的间接量化分析

(一)成本结构与毛利率:原料成本占比高,挤压盈利空间

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公司总营业收入(total_revenue)为79.23亿元,总营业成本(total_cogs)达72.81亿元,毛利率仅约8.11%(计算公式:(营业收入-总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这一毛利率远低于医药制造业30%-50%的行业平均水平,反映成本控制存在严重问题。

进一步拆解营业成本(oper_cost)为43.59亿元,其中原料采购成本是核心构成(通常占医药企业营业成本的50%-70%)。假设原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60%,则2025年三季度原料采购成本约为26.1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3%。高原料成本是毛利率低下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现金流量:原料采购现金支出占比高

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c_paid_goods_s)为38.83亿元,占营业成本的89%(38.83/43.59×10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约60%-70%),说明公司现金流出的主要方向是原料采购,反映原料成本对资金占用的压力。

(三)存货管理:原料库存积压,增加隐性成本

资产负债表显示,2025年三季度存货(inventories)为16.80亿元,占总资产的11%(16.80/153.18×100%)。存货中原材料占比约40%-50%(医药企业常规结构),则原料库存约为6.72-8.40亿元。高存货水平不仅占用资金(增加财务费用),还可能因原料价格波动(如化学原料降价)导致存货跌价损失,进一步推高成本。

三、原料成本高企的潜在原因

(一)垂直一体化模式的“伪优势”

公司虽为原料药与制剂垂直一体化企业,但自产原料药的成本可能高于外部采购。例如,若自产原料药的单位成本高于市场价格,垂直一体化反而成为成本负担。此外,原料药产能过剩(如公司台州、上海等研发中心的产能利用率不足)可能导致固定成本分摊至产品,推高原料成本。

(二)原料价格波动与供应商议价能力弱

医药原料(如化学中间体、生物活性物质)价格受环保政策、原材料(如石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若公司对关键原料的供应商集中度高(如某类原料依赖单一供应商),则议价能力弱,无法有效应对价格上涨。

(三)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从财务数据看,管理费用(admin_exp)为5.88亿元,销售费用(sell_exp)高达16.10亿元,两者合计占总营业收入的27.7%(5.88+16.10/79.23×100%)。过高的期间费用挤压了毛利率空间,说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包括原料采购成本)方面缺乏有效的体系化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海正药业原料采购成本高企,是导致毛利率低下(8.11%)、资金占用增加(存货16.80亿元)的核心原因。其根源在于垂直一体化模式的低效、原料价格波动应对能力不足及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二)建议

  1. 优化垂直一体化模式:对自产原料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关闭或剥离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的原料药生产线,转向外部采购性价比更高的原料。
  2. 加强供应商管理:降低关键原料的供应商集中度,建立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原料价格,提升议价能力。
  3.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建立原料采购成本考核指标(如原料成本占比、存货周转率),加强对采购环节的预算管理与审计监督,降低期间费用对毛利率的挤压。

五、数据局限性说明

本文分析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未获取到2023-2025年原料采购成本的具体明细(如原料种类、价格、供应商信息),部分结论为间接推断。若需更深入分析,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更详尽的财务数据与行业对比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