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陕西旅游演艺人才流失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行业环境、薪酬体系、职业发展等,并提出政府、企业、行业三方的协同应对策略,助力陕西旅游演艺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演艺作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板块之一,以《长恨歌》《延安颂》《大唐不夜城》等标志性项目为代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传承文化的重要引擎。然而,近年来行业内人才流失现象渐趋凸显,核心编导、技术骨干、资深演员等关键岗位的流失不仅影响项目品质与企业竞争力,更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报告从行业环境、人才供需、薪酬体系、职业发展、外部竞争五大维度,系统分析陕西旅游演艺人才流失的风险驱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
陕西旅游演艺市场经历了2018-2022年的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12%),但2023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旅游消费升级及周边省份(如河南《只有河南》、山西《又见平遥》)的竞争挤压,市场增速放缓至5%以下[0]。一方面,传统项目(如《长恨歌》)进入稳定运营期,新增项目(如《大唐赋》)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企业营收增长乏力,导致人才薪酬预算收缩;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从“内容竞争”转向“科技+文化”竞争,对VR/AR特效、数字舞美设计等新型人才需求激增,而传统演艺人才(如戏曲演员、民间艺人)因技能老化面临淘汰风险,加剧流失。
陕西旅游演艺人才供给主要依赖高校培养(如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与行业内训,但存在两大短板:一是培养规模不足——全省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约800人,而市场需求约1500人,供需缺口达47%[0];二是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课程仍以传统演艺技能(如舞蹈、声乐)为主,对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等新型技能的培养滞后,导致企业需花费大量成本进行二次培训。
与此同时,外部挖角加剧了人才流失。华侨城、宋城集团等头部文旅企业近年来在陕西布局多个项目(如华侨城西安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通过“高薪+股权”模式挖角本地核心人才(如《长恨歌》的资深编导团队),导致部分企业关键岗位流失率高达20%[0]。
根据《2024年中国旅游演艺行业薪酬报告》,陕西旅游演艺人才平均月薪为8200元,较全国平均水平(9500元)低13.7%,较杭州(11200元)、桂林(10800元)等旅游演艺发达地区低26%以上[0]。具体来看:
陕西多数旅游演艺企业(如景区直属演艺公司)为国企或事业单位改制,管理体制僵化,晋升通道主要依赖“论资排辈”,而非能力与业绩。以演员岗位为例,从“群演”到“主角”的平均时间约5-7年,且仅有15%的演员能晋升至编导或运营岗位[0]。
此外,企业培训体系不完善:仅40%的企业每年提供1次以上的外部培训,30%的企业未建立内部导师制度[0]。人才因“看不到成长空间”而选择离职,尤其是年轻人才(30岁以下)流失率高达35%[0]。
随着数字文旅的兴起,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及华为、大疆等科技公司纷纷进入旅游演艺领域(如腾讯“数字故宫”、阿里“飞猪文旅”),对“科技+文化”复合型人才(如数字特效设计师、文旅IP运营师)的需求激增。这些企业凭借“高薪酬、大平台、新赛道”的优势,吸引陕西旅游演艺人才转向跨界领域,导致行业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陕西旅游演艺人才流失风险的核心驱动因素是行业环境变化、人才供需失衡、薪酬竞争力不足、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及外部竞争加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导致产业“人才断层”,影响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企业、行业的协同努力,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薪酬体系、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人才交流,可有效降低人才流失风险,推动陕西旅游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