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滨化股份(601678.SH)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业务模式、财务贡献及行业地位,探讨其在氯碱行业的竞争优势与未来挑战,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经视角。
滨化股份作为山东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及氯碱行业头部企业,其主营业务涵盖环氧丙烷、烧碱、氯丙烯等有机/无机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0]。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环境负荷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1][2],从业务背景、财务贡献、行业地位及挑战展望等角度,对滨化股份副产品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公司业务范围[0],其核心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主要包括:
这些副产品均属于化工行业常见的“三废”或中间产物,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压力,但若加以综合利用,可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结合行业常规做法及公司业务布局[0],滨化股份的副产品综合利用主要采用“直接出售+深加工”模式:
由于未获取到副产品的直接财务数据,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1]及行业平均水平,对其财务贡献进行合理估计:
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收入为111.48亿元[1]。假设副产品收入占比为10%-15%(行业平均水平),则副产品收入约为11.15-16.72亿元,占比约10%-15%。其中,二氯丙烷(溶剂级)单价约3000-4000元/吨,若产量为30-50万吨/年,则年收入约9-20亿元,与估计范围基本一致。
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1.97亿元[1],净利润率约1.77%。假设副产品净利润率高于主营业务(因副产品成本已分摊至主产品),约为2%-3%,则副产品净利润约为0.22-0.50亿元,占比约11%-25%。这一贡献虽不占主导,但有效提升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从行业排名来看,公司2025年三季度ROE(净资产收益率)排名为3847/255[2](注:排名越靠前,指标越好),说明其净资产利用效率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净利润率(netprofit_margin)排名为2577/255[2],处于行业中等水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通过增加收入、降低单位成本,对上述指标起到了正向支撑作用。
滨化股份作为氯碱行业常务理事单位,其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0]。主要竞争优势包括:
滨化股份的副产品综合利用业务已成为其收入及利润的重要补充,通过产业链协同及技术优势,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及绿色转型,副产品综合利用有望成为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其向“千亿级新材料、大化工产业集群”目标迈进[0]。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券商API数据[0][1][2],推测部分基于行业平均水平。)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