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况与股东退出背景
ST华通(现证券简称:渤海租赁,股票代码:000415.SZ)是中国A股市场以经营租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飞机租赁、集装箱租赁、基础设施租赁等领域。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约2619.77亿元,总负债约2863.3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09.29%,处于资不抵债状态。近年来,公司股价持续低迷(未披露最新股价,但ST板块整体波动较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及部分机构股东)出现明显退出迹象。
二、股东退出原因分析
(一)财务状况恶化:盈利崩塌与偿债压力加剧
财务数据是股东判断公司价值的核心依据,ST华通近年来的财务表现持续恶化,是股东退出的首要原因:
-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53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22元),同比大幅亏损。亏损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商誉减值风险,公司2025年出售子公司Global Sea Containers Ltd(GSCL)100%股权,因交易价格低于净资产,需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约32-34亿元);二是财务费用高企,报告期内财务费用达77.68亿元,占总营收(402.84亿元)的19.28%,主要因融资成本上升(利率波动)及负债规模过大(总负债超2800亿元),侵蚀了利润空间。
- 资不抵债风险凸显:2025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2619.77亿元,总负债2863.30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100%,处于“资不抵债”状态。这意味着股东权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约170.30亿元)已无法覆盖负债,股东面临“股权价值清零”的极端风险,导致风险偏好较低的股东选择退出。
- 行业排名落后:根据行业指标排名(2024年数据),公司ROE(净资产收益率)排名511/24(推测为行业内24家公司中排名第511位,数据格式可能存在误差,但核心反映盈利能力处于下游),净利润率排名271/24,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削弱了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
(二)行业环境压力:租赁行业周期下行与风险暴露
租赁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受宏观经济、利率、客户信用等因素影响较大。ST华通的主营业务(飞机、集装箱租赁)近年来面临多重压力:
- 宏观经济下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租赁需求(尤其是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租赁)收缩,导致公司租赁费率及续约率下降(虽2025年三季报提到飞机租赁业务利润增长,但整体仍未扭转亏损)。
- 利率波动风险:租赁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是“融资成本与租赁费率的利差”,近年来全球利率上行(如美联储加息),公司融资成本(如债券发行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而租赁费率因市场竞争未能同步提升,导致利差收窄,利润空间压缩。
- 客户信用风险:部分客户(如航空公司、物流企业)因经营困难,出现租金逾期或违约情况,公司需计提坏账准备,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
(三)公司治理与战略调整:管理层变动与业务重组不确定性
公司治理稳定性与战略清晰度是股东持股的重要考量,ST华通近年来的管理层变动及业务重组引发了股东对公司未来方向的担忧:
- 管理层频繁变动:根据公司披露的管理层信息,2020年以来,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岗位多次调整(如2020年卓逸群不再担任董事长,2022年马伟华不再担任副董事长),管理层稳定性不足,可能导致战略执行中断,股东对公司经营效率产生质疑。
- 业务重组不确定性:公司2025年出售GSCL股权,虽旨在优化资产结构,但重组后的业务聚焦(如强化飞机租赁业务)能否提升盈利质量仍存在不确定性。部分股东可能因不认同公司的重组战略,选择退出。
(四)短期利益驱动:ST板块波动与风险偏好切换
ST华通作为ST板块股票,股价波动较大(未披露最新股价,但ST股通常因风险提示而出现短期反弹或下跌),部分股东可能出于短期利益考虑选择退出:
- 股价反弹套现:ST股因“摘帽预期”或“重组传闻”可能出现短期反弹,部分股东(尤其是投机性股东)可能在反弹期间减持,兑现短期收益。
- 风险偏好切换:近年来,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低风险、高股息的蓝筹股,而ST股(尤其是资不抵债的ST股)因风险高、流动性差,成为股东减持的对象。
三、结论与展望
ST华通历史股东退出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包括财务状况恶化(盈利崩塌、资不抵债)、行业环境压力(周期下行、风险暴露)、公司治理与战略不确定性及短期利益驱动。未来,若公司能通过业务重组(如聚焦高盈利的飞机租赁业务)、降低融资成本(如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如提高租赁费率)等方式改善财务状况,或能重新吸引股东回归;但若无法扭转亏损局面,资不抵债风险进一步加剧,股东退出压力可能持续存在。
(注:因未获取到ST华通历史股东具体减持数据及相关公告,本报告基于公开财务数据及行业常识推断,部分结论可能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