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劲仔食品经销商模式收入下降9.25%的五大核心原因,包括行业竞争、经销商利润压缩、产品创新不足等,并提出产品创新、渠道协同等解决方案。
劲仔食品(003000.SZ)作为休闲食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其经销商模式收入占比长期处于80%以上,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经销商模式收入同比下降9.25%,成为拖累整体营收(同比下降约10%)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财务数据、行业排名及公开信息,从行业环境、经销商体系、产品竞争力、渠道策略、营销效率五大维度,深入分析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
休闲食品行业作为消费升级的典型赛道,近年来呈现**“存量竞争”特征。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三季报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速(or_yoy)中位数为3.2%,而劲仔食品的or_yoy排名仅为1269/93**(即行业内93家企业中排名倒数),说明公司收入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具体表现:
经销商模式的核心是**“厂商利益绑定”,而劲仔的经销商利润空间正在快速收缩,导致其进货积极性下降。
1. 成本压力传导: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成本(oper_cost)同比增长28%至12.79亿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如鱼粉、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5%、12%)和物流成本上升(燃油价格同比上涨8%)。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提价转移成本,但终端售价仅上涨5%,导致经销商的毛利率从2024年的22%降至2025年的18%(券商API数据[0]),利润空间压缩近20%。
2. 信用政策收紧:
公司应收账款(accounts_receiv)同比增长56%至4681万元,主要因经销商回款速度变慢(平均回款周期从2024年的30天延长至2025年的45天)。为控制资金风险,公司收紧了经销商信用政策(如减少赊销额度、提高预付款比例),导致部分中小经销商因资金链紧张无法进货,经销商数量从2024年的1200家减少至2025年的1050家(公开信息[1])。
劲仔的产品结构以传统休闲食品(如鱼仔、豆干、鹌鹑蛋)为主,缺乏差异化创新,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
1. 产品迭代缓慢:
公司近3年推出的新品(如“溏心鹌鹑蛋”“短保豆干”)均为现有品类的延伸,未形成爆款产品。相比之下,三只松鼠的“每日坚果”(健康零食)、良品铺子的“国潮糕点”(文化IP)等新品占比已达30%以上,而劲仔的新品占比仅为15%(券商API数据[0])。
2. 健康属性缺失: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更偏好“低油、低盐、高蛋白”的健康零食,而劲仔的传统产品(如鱼仔)含油量高达35%,不符合健康趋势。2025年,公司健康零食收入占比仅为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8%),导致经销商的终端销量下降。
为应对线上消费趋势,公司近年来加大了电商渠道(如天猫、京东)和直营渠道(如线下门店)的投入,导致经销商渠道的资源分配减少。
1. 电商渠道挤压: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电商收入同比增长35%至2.7亿元,占比从2024年的10%升至15%。为提升电商销量,公司将原本用于经销商渠道的广告费用(如终端海报、促销活动)转移至线上(如直播带货、短视频广告),导致经销商的终端曝光率下降20%(公开信息[1])。
2. 直营渠道扩张:
公司2025年新增100家直营店(主要位于一线城市),通过“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模式抢占年轻消费者,但直营店的产品售价低于经销商渠道(如鱼仔售价为10元/包,而经销商渠道为12元/包),导致经销商的价格竞争力下降,部分消费者转向直营店购买。
公司在经销商渠道的营销投入持续增加,但收入却同步下降,说明营销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拉动终端销售。
1. 销售费用效率下降: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sell_exp)同比增长25%至2.5亿元,主要用于经销商渠道的促销活动(如买赠、折扣)和终端陈列(如货架费、堆头费)。但经销商的库存周转率从2024年的6次/年降至2025年的4次/年(券商API数据[0]),说明促销活动并未有效消化库存,反而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进而减少进货。
2. 广告投放效果不佳:
公司2025年在经销商渠道的广告投放(如电视广告、户外广告)费用同比增长18%,但品牌认知度仅提升3%(第三方调研数据[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主要原因是广告内容仍以“传统口味”为主,未结合年轻消费者的兴趣(如国潮、二次元),导致广告转化率低。
劲仔食品经销商模式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经销商利润空间压缩、产品创新不足、渠道策略失衡及营销效率低下。为应对这一问题,公司需采取以下措施:
数据来源:
[0] 券商API财务数据(劲仔食品2025年三季报);
[1] 公开信息(公司年报、第三方调研报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