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零跑汽车Lafa5预售价格20-25万元引发市场争议的四大原因:市场定位偏差、竞品价格重叠、产品力支撑不足及品牌溢价缺失,揭示其向中高端转型的财经逻辑与潜在风险。
2025年以来,零跑汽车推出的全新车型Lafa5在预售阶段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核心矛盾集中于价格定位与产品力、品牌认知及市场预期的不匹配。作为零跑从“中低端性价比”向“中高端智能电动”转型的关键车型,Lafa5的预售价格(网传约20-25万元)打破了市场对零跑“高性价比”的固有认知,同时与竞品形成鲜明价格带重叠,导致消费者、行业分析师及投资者对其市场前景产生分歧。本文从市场定位偏差、竞品价格对比、产品力支撑不足、品牌溢价缺失四大维度,结合行业数据与品牌发展逻辑,深入剖析争议背后的财经逻辑。
零跑汽车成立以来,依托C11(15-20万元)、C01(18-23万元)等车型奠定了“中低端高性价比”的市场形象,核心客群为注重成本控制的家庭用户与年轻代步群体。然而,Lafa5作为零跑2025年的战略车型,官方宣传中强调“智能电动轿跑”定位,目标客群向“追求品质与科技感的中高端用户”延伸。网传预售价格20-25万元的区间,直接切入比亚迪宋PLUS EV(18-22万元)、特斯拉Model 3(22-25万元)、小鹏G6(20-27万元)等竞品的核心价格带,意味着零跑试图跳出“性价比陷阱”,但品牌过往的中低端认知与中高端价格定位形成冲突。
从财经角度看,品牌升级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如智能驾驶、电池技术)与市场教育,但零跑2024年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用占比仅为8.7%(同期比亚迪为10.2%、小鹏为15.6%)[0],技术积累的不足导致市场对其“中高端”定位的可信度存疑。这种定位与认知的错位,是预售价格引发争议的根本动因。
Lafa5的预售价格区间与主流竞品高度重叠,但产品力并未形成差异化优势,导致“价格过高”的质疑。以核心竞品为例:
若Lafa5预售价格定在20-25万元,需在续航、智能驾驶、充电速度等核心指标上与竞品形成差异化。但根据零跑过往车型的配置逻辑(如C11的续航510km、L2级辅助驾驶),若Lafa5的续航未突破600km、智能驾驶未达到L3级或800V平台,其价格将明显高于“价值感知”,导致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不足”。
预售价格争议的核心是产品力与价格的不匹配。从财经角度看,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度取决于“价值感知”,即产品的“功能性价值”(续航、空间、配置)与“情感性价值”(品牌、设计、体验)的综合评估。
若Lafa5的核心配置(如续航、智能驾驶)未达到竞品水平,即使价格相近,也会引发争议。例如:
这些功能性配置的缺失,会让消费者觉得“价格高但实用性不足”,从而引发争议。
零跑的品牌认知仍停留在“中低端高性价比”,其品牌溢价能力远低于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根据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力指数(C-NPS),零跑的品牌力得分仅为38分(同期特斯拉为72分、比亚迪为65分)[0],意味着消费者对其“中高端”定位的认可度较低。若Lafa5的价格接近特斯拉Model 3(22-25万元),消费者会认为“花同样的钱,为什么不买品牌更好的特斯拉?”,这种情感性价值的缺失,是价格争议的重要原因。
零跑过往的车型(如C11、C01)均以“高性价比”为核心卖点,例如C11的起售价15.98万元(续航510km、L2级辅助驾驶),比同级别竞品(如比亚迪宋PLUS EV 18.98万元)低3万元,这种“性价比优势”让消费者对零跑的新车型形成了“价格亲民”的预期。
若Lafa5的预售价格定在20-25万元,较C11的起售价高出4-9万元,超出了消费者对“零跑性价比”的固有认知,导致“预期落差”。例如,若消费者原本预期Lafa5的起售价为18万元,但实际预售价格为20万元,会觉得“价格涨了,但产品力没跟上”,从而引发争议。
零跑Lafa5预售价格引发争议的本质,是品牌转型过程中“价格定位”与“产品力”“品牌认知”“市场预期”的不匹配。从财经角度看,企业的价格策略需与“产品价值”“品牌溢价”“市场预期”形成动态平衡,否则会引发消费者的质疑与市场的负面反馈。
对于零跑而言,若想成功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需解决以下问题:
总之,价格争议是零跑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若能妥善解决“价格与价值”的平衡问题,Lafa5有望成为零跑向中高端市场进军的“突破口”;反之,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与品牌形象的受损。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