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ST长药(600381.SH)业务重组可能性,从财务压力、行业政策、潜在重组方等维度探讨其转型路径,评估退市风险化解方案与协同效应。
*ST长药(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位于青海西宁,主营业务为冬虫夏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极草5X”系列冬虫夏草制品,曾凭借严苛的质量标准与技术优势占据冬虫夏草深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根据2025年三季报数据[0],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13亿元(同比未披露,但结合2024年同期数据推测或呈小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35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05元。尽管净利润亏损幅度较2024年同期(-5986.99万元)大幅收窄(2025年半年度预告显示净利润96-138万元,实现扭亏),但*ST标识(因2023、2024年连续亏损)仍使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从财务结构看,公司资产总额10.80亿元(2025年三季度),其中货币资金1.27亿元、流动资产5.55亿元,资产负债率约45%(总负债4.87亿元),财务状况处于可控区间,但持续亏损的主营业务(冬虫夏草产品受市场环境变化与行业淡季影响)仍是其核心矛盾。若无法通过业务调整实现盈利,公司将面临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的风险,业务重组成为化解退市压力的关键路径。
冬虫夏草深加工行业属于医药健康领域的细分赛道,受消费者健康需求升级与监管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资源的稀缺性加剧(青海、西藏等主产区产量逐年下降),以及监管部门对保健品注册、生产标准的强化(如《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行业竞争格局逐步集中,中小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与产品同质化压力。
尽管2025年医药行业国企改革与重组政策的具体内容未通过公开渠道披露,但从长期趋势看,医药行业整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必然选择。*ST长药作为青海本地医药企业,若能借助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国企或大型医药集团),可依托其资金、技术或渠道优势,突破当前业务瓶颈。
公司管理层(董事长、总经理均为张雪峰)长期深耕冬虫夏草领域,对行业趋势与公司价值有深刻理解。从股权结构看(未披露最新持股比例,但历史数据显示张雪峰为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有动力推动业务重组以挽救公司退市危机。此外,青海作为冬虫夏草主产区,地方政府可能通过产业基金或政策支持,推动本地企业整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公司当前资产结构以流动资产(5.55亿元)与固定资产(2.41亿元)为主,其中货币资金1.27亿元可用于重组中的现金支付或流动性支持。此外,公司拥有“极草5X”等品牌资产与冬虫夏草深加工技术(百余项发明专利),具备一定的重组价值。
若重组方向为产业链延伸(如整合冬虫夏草种植、研发、销售环节)或业务转型(如拓展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等产品线),现有资产可与重组方形成协同:
从行业逻辑看,*ST长药的重组方可能来自以下两类:
尽管重组具备可行性,但仍存在以下不确定性:
*ST长药因连续亏损面临退市风险,业务重组是其化解危机的核心路径。从当前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可控、品牌与技术资产具备价值)与行业环境(医药整合趋势)看,重组具备可行性。潜在重组方向可能包括产业链延伸、业务转型或引入战略投资者,若能与重组方形成协同(如技术、渠道、资金),有望推动公司恢复盈利,摆脱退市风险。
需注意的是,重组进展的不确定性(未公开信息)与行业监管风险仍是关键变量,建议持续关注公司公告(如重组意向书、进展公告)与行业政策变化,以评估重组的具体可能性与实施效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