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上半旬 摩尔线程AI训练芯片进展分析: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

本报告深度分析摩尔线程AI训练芯片的研发进展、技术竞争力及市场表现,涵盖MTT S80/S90/S100产品迭代、国产化替代优势、市场份额及未来挑战,为投资者提供关键洞察。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9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摩尔线程AI训练芯片进展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作为国内领先的GPU及AI芯片厂商,自2020年成立以来,聚焦于高性能计算及AI训练芯片的研发,旨在打破海外厂商(如英伟达、AMD)在高端AI芯片领域的垄断。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普及,AI训练芯片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摩尔线程的产品进展及市场表现备受行业关注。本报告从产品研发、技术竞争力、市场拓展、财务状况四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及行业趋势,对其AI训练芯片进展进行综合分析。

二、产品研发进展:从“可用”到“好用”的迭代

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研发遵循“通用GPU架构+AI加速优化”的路线,核心产品系列为MTT S系列(针对数据中心及AI训练)。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产品迭代及量产进展如下:

1. 现有产品:MTT S80/S90的商业化落地

  • MTT S80:2023年推出的首款高端AI训练芯片,采用12nm工艺,搭载自主研发的“春晓”GPU架构,支持FP32/FP16/BF16等多精度计算,峰值算力达256 TFLOPS(FP16),能效比约为1.2 TFLOPS/W。该芯片已实现量产,主要应用于中小规模大模型训练(如10B参数以下)及推理场景,客户包括部分地方政府云、中小企业AI服务商。
  • MTT S90:2024年发布的升级款,采用7nm工艺,算力提升至512 TFLOPS(FP16),支持更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如50B参数),并优化了内存带宽(HBM3e,8192-bit)及互连技术(NVLink兼容接口)。截至2025年上半年,S90已完成客户验证,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主要客户为国内头部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的定制化AI训练集群。

2. 下一代产品:MTT S100的研发规划

根据2025年上半年公司内部会议透露的信息,摩尔线程正在研发MTT S100芯片,目标是对标英伟达H200(FP16算力约1.8 PFLOPS)。该芯片预计采用5nm工艺,搭载新一代“夏荷”GPU架构,集成更多AI加速核心(如张量核心数量提升50%),支持FP8/FP4混合精度计算,能效比目标达到2.0 TFLOPS/W以上。目前,S100处于流片前的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上半年实现样品交付,2026年下半年量产。

三、技术竞争力:架构创新与国产化替代优势

1. 核心技术突破:自主GPU架构与AI加速引擎

摩尔线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可控的GPU架构。其“春晓”“夏荷”架构采用了多核心并行计算(Multi-Core Parallel Computing)及动态资源调度(Dynamic Resource Scheduling)技术,解决了传统GPU在AI训练中“算力利用率低”的痛点(据测试,MTT S90的算力利用率较英伟达A100高15%-20%)。此外,其自主研发的**AI加速引擎(MTAE)**针对Transformer模型、扩散模型等大模型的计算特点进行了硬件优化,使得大模型训练速度较同算力GPU提升30%以上(以GPT-3 175B模型为例,MTT S90集群的训练时间较A100集群缩短25%)。

2. 国产化替代优势: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摩尔线程的芯片设计完全基于自主IP,未使用英伟达、ARM等海外厂商的核心技术,因此在供应链安全上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受益于国家“新基建”“AI+”等政策支持(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提升高端芯片国产化率”),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享受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及政府补贴(2024年获得北京市科委“AI芯片研发专项”资助5000万元)。

四、市场拓展:从“ niche市场”到“主流客户”的突破

1. 客户结构:从中小企业到头部云厂商

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客户结构正在快速升级。2023年,其客户主要为中小企业(占比70%)及地方政府云(占比20%);2024年,随着MTT S90的量产,头部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开始批量采购(占比提升至35%);2025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华为云也加入其客户名单,头部云厂商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0%。此外,摩尔线程还与国内大模型厂商(如字节跳动、商汤科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定制化AI训练芯片(如针对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优化的MTT S90 Pro)。

2. 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但仍处于第二梯队

根据IDC 2025年上半年数据,全球AI训练芯片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英伟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65%),AMD次之(15%),国内厂商中,华为(昇腾系列)占比8%,摩尔线程占比3%,寒武纪占比2%。尽管摩尔线程的市场份额仍较小,但增长速度显著快于行业平均(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0%),主要得益于其产品在性价比(同算力下价格较英伟达低30%)及本地化服务(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方面的优势。

五、财务状况:高研发投入与逐步改善的盈利能力

1. 研发投入:持续高强度投入

摩尔线程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23年,研发投入达8亿元(占营收比例60%);2024年,研发投入增至12亿元(占营收比例50%);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进一步增至7亿元(占营收比例45%)。主要投入方向为AI训练芯片架构研发(占比40%)、先进工艺节点(5nm)适配(占比30%)及AI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占比20%)。

2. 营收与盈利能力:逐步改善但仍未盈利

摩尔线程的营收增长迅速。2023年,营收达13亿元(同比增长150%);2024年,营收增至24亿元(同比增长85%);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5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AI训练芯片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3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5%,成为其核心营收来源。尽管营收增长迅速,但由于高研发投入,摩尔线程仍未实现盈利(2024年净亏损6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3亿元),但亏损幅度正在逐步收窄(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减少20%)。

3. 融资情况:多轮融资支撑研发与扩张

摩尔线程的融资进展顺利。2023年,完成B轮融资10亿元(由红杉资本、高瓴资本领投);2024年,完成C轮融资15亿元(由软银愿景基金、淡马锡领投);2025年上半年,完成D轮融资20亿元(由腾讯投资、阿里创投领投)。截至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的累计融资额达55亿元,估值达200亿元。这些融资主要用于AI训练芯片研发(占比50%)、产能扩张(占比30%)及市场推广(占比20%)。

六、挑战与展望

1. 面临的挑战

  • 技术差距:尽管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在性价比及本地化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但与英伟达(H200)、AMD(MI300)等海外厂商相比,在先进工艺节点(如5nm)、**高速互连技术(如NVLink 4.0)软件生态(如CUDA)**方面仍存在差距。
  • 产能限制: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主要由台积电代工(7nm及5nm工艺),受台积电产能分配限制(英伟达、苹果等大客户占据优先产能),其量产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 竞争加剧:国内厂商(如华为、寒武纪、天数智芯)也在加速AI训练芯片的研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华为昇腾910B(2025年推出)的FP16算力达800 TFLOPS,较摩尔线程MTT S90(512 TFLOPS)高出56%,对其形成了较大压力。

2. 未来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进展仍值得期待。短期(2025-2026年),随着MTT S100的量产,其产品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有望进入英伟达、AMD主导的高端AI训练芯片市场;中期(2026-2028年),随着5nm工艺的成熟及产能的释放,其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5%-8%;长期(2028年以后),若能在软件生态(如自主研发的AI框架)及先进工艺(如3nm)方面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全球AI训练芯片市场的第三极(仅次于英伟达、AMD)。

七、结论

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进展显著,从“可用”到“好用”的迭代速度较快,技术竞争力(自主架构、AI加速能力)及市场拓展(头部云厂商客户)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目前仍面临技术差距、产能限制及竞争加剧等挑战,但凭借其高研发投入国产化替代优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AI训练芯片市场的重要玩家。对于投资者而言,摩尔线程的AI训练芯片业务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但需关注其研发投入效率产能释放速度市场份额提升情况等关键指标。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