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天津津融频繁接盘渤海银行不良资产的动机,从宏观金融稳定、中观政策职责、微观商业利益及战略布局等多角度解读其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近年来,天津津融投资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津融”)作为天津市属国有独资企业,频繁接盘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09668.HK)的不良资产,引发市场对其动机的关注。本文基于地方国企功能定位、金融稳定理论、商业盈利逻辑及战略布局视角,结合天津本地金融生态特征,对其动机进行系统分析。
天津津融成立于2006年,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直属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其核心功能定位为“天津市金融服务综合运营商”,业务涵盖金融资产管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领域,是天津市处置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核心平台之一。根据其官网信息,天津津融具备“政府资源+市场运作”的双重优势,拥有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天津,是全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2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作为天津本土重要金融机构,渤海银行依托天津的区位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业务覆盖全国,但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良贷款率呈小幅上升趋势(据2024年年报,其不良贷款率为1.58%,较2023年上升0.12个百分点),面临不良资产处置的现实需求。
理论依据:金融稳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前提,而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直接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健性。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5)》,地方政府通过国有平台处置本地银行不良资产,是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具体逻辑:渤海银行作为天津本土最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资产质量变化对天津金融生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若不良资产持续累积,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缩(“惜贷”现象),进而影响本地企业融资及经济增长。天津津融作为地方国有金融平台,接盘渤海银行不良资产的首要动机是通过剥离银行不良包袱,恢复其信贷投放能力,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例如,2023年天津津融接盘渤海银行15亿元不良资产包,直接降低了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约0.3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其监管压力(银保监会要求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超过1.7%)。
政策背景:根据《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8〕38号),地方国企需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需求、引领产业升级”中发挥主导作用。天津市政府将“金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要求本地国企支持金融机构发展。
具体逻辑:天津津融的“国有独资”属性决定了其需承担政策传导者角色。接盘渤海银行不良资产,是落实天津市政府“支持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战略的具体举措。一方面,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渤海银行可优化资产负债表,提升资本充足率(2024年末其资本充足率为12.8%,较2023年上升0.5个百分点),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天津津融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可将政府的“隐性担保”转化为“实际支持”,强化市场对渤海银行的信心。
1. 商业盈利:不良资产处置的“价值重构”逻辑
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低价收购+价值修复+高价出让”。天津津融作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具备对不良资产进行重组、整合的能力。例如,2024年其接盘的渤海银行某制造业企业不良资产包(本金8亿元),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恢复其生产经营能力,最终以10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第三方,实现盈利2亿元。
2. 战略布局:拓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边界
天津津融近年来将“不良资产处置”作为核心业务板块,接盘渤海银行不良资产可积累行业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巩固其在天津不良资产市场的龙头地位。此外,通过与渤海银行的合作,天津津融可获取更多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如企业信用状况、行业趋势),优化其资产定价模型,提升处置效率。
天津津融与渤海银行均为天津市属国企,二者在资源、渠道、客户等方面存在协同空间:
天津津融频繁接盘渤海银行不良资产,是宏观金融稳定需求、中观政策职责、微观商业利益及战略布局的综合结果。其本质是地方国企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升自身业务竞争力”的多赢目标。
从长期看,这种模式若能持续优化(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将为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可复制的“天津经验”,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