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伟股份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布局进展,包括技术协同性、研发投入、财务支撑及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
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高(较液态电池提升30%-50%)、安全性好(无漏液风险)、循环寿命长(可达1000次以上)等优势,被视为新能源电池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全球范围内,丰田、宁德时代、松下等企业均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预计2030年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中伟股份(300919.SZ)作为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龙头(三元前驱体市占率约20%),依托“资源开发-材料制造-回收循环”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固态电池材料是其应对行业技术变革、巩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
中伟股份的核心业务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而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仍以三元体系(NCM/NCA)或富锂锰基为主,其前驱体的制备技术与传统液态电池高度兼容。这种协同性为公司布局固态电池材料提供了三大优势:
公司现有的三元前驱体生产工艺(如共沉淀法)可直接应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前驱体制备,无需大规模改造生产线。例如,公司研发的高镍三元前驱体(NCM811、NCM905)可满足固态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目前已通过部分电池企业的测试。
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对镍、钴等金属资源的需求较大(约占材料成本的60%)。中伟股份通过“二次资源回收”(如电池拆解、金属提炼),实现了镍钴资源的循环利用,较原生资源成本降低约15%-20%。这种成本优势可为固态电池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支撑。
公司与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客户对固态电池的需求(如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储备)可为公司固态电池材料的推广提供渠道优势。
尽管公开信息中未披露固态电池材料的具体量产数据(2025年三季度未找到相关公告),但公司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已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达8.29亿元(占总收入的2.49%),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12%(假设,因未获取2024年同期数据,但公司历年研发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研发团队由中伟研究院院长訚硕(深耕锂电池材料10年)、工程中心总经理李卫华(负责前驱体工艺优化)等核心人员带领,聚焦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高容量、高安全性、高兼容性”三大方向。
中伟股份的财务状况为固态电池材料布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收入332.97亿元(同比增长约8%,假设),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7亿元(同比增长约5%,假设)。充足的收入与利润为研发投入、产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达765.03亿元,总负债379.45亿元,资产负债率约49.6%(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合理的负债结构为后续融资扩张(如固态电池材料产能建设)提供了空间。
公司构建的“一次资源开发(如印尼镍矿)-二次资源回收(电池拆解)-材料制造”生态,可实现镍钴资源的闭环利用,降低固态电池材料的原料成本(较原生资源低15%-20%)。例如,公司印尼德邦项目(镍冶炼产能20万金属吨)的满负荷运行,为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稳定的镍资源供应。
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主要玩家包括中伟股份、容百科技(688005.SH)、当升科技(300073.SZ)等。中伟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预计2027年前后实现规模化量产),固态电池材料的需求将逐步释放。中伟股份未来可能通过以下方式推进布局:
中伟股份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依托现有前驱体业务的技术积累、资源循环生态与财务支撑,积极推进固态电池材料布局。尽管目前未披露具体量产进展,但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行业协同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固态电池行业的加速发展,公司的固态电池材料布局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巩固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未来,建议关注公司固态电池材料的研发进展(如中试线投产、客户验证)与产能建设计划,这些将是判断其布局成效的关键指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