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拉卡拉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双巨头挤压下的应对策略,包括数字人民币布局、支付与SaaS融合、中小企业差异化服务等,探讨其B端市场竞争力与财务表现。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支付宝、微信支付凭借C端用户基数与生态闭环优势,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据行业公开数据),形成了“双巨头”主导格局。作为国内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机构(2011年),拉卡拉(300773.SZ)面临着巨头的直接挤压。本文通过分析拉卡拉的战略定位、核心策略及财务表现,探讨其应对竞争的路径与有效性。
第三方支付行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据易观分析2024年数据,国内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380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占比超95%。但行业集中度极高,支付宝、微信支付凭借C端社交与电商生态,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留给其他机构的空间主要集中在B端商户服务、垂直场景及新兴赛道(如数字人民币)。
拉卡拉作为“商户数字化经营服务商”(公司定位[0]),其核心业务是为实体小微企业提供收单服务及个人支付服务。与巨头相比,拉卡拉的C端用户基础薄弱(拉卡拉APP月活约1000万,远低于支付宝的8亿、微信支付的12亿),但在B端商户资源与行业经验上具备积累(服务超2000万商户[0])。如何将B端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是拉卡拉应对挤压的关键。
拉卡拉的战略逻辑是:避开巨头的C端优势,聚焦B端商户的“数字化经营需求”,通过“支付+SaaS+生态”的组合拳,提高商户粘性与服务附加值。具体策略如下:
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推动的法定数字货币,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新赛道。拉卡拉作为首批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支付机构(2020年[0]),已先行参与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具备技术与场景积累: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为拉卡拉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因其与巨头在该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拉卡拉可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拉卡拉实施“AI优先”战略,将支付服务与SaaS(软件即服务)深度融合,为商户提供从前端收银到后台管理的全链路经营服务:
这种“支付+SaaS”的模式,将拉卡拉从“支付工具”升级为“商户经营伙伴”,提高了商户的粘性(据公司内部数据,使用SaaS服务的商户留存率较仅使用支付服务的商户高30%),避免了与巨头在支付费率上的恶性竞争。
拉卡拉聚焦实体小微企业,针对其“融资难、营销难、管理难”的痛点,提供定制化服务:
这些差异化服务,满足了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使拉卡拉在B端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而巨头因聚焦C端,难以在B端提供如此深度的定制化服务。
拉卡拉通过与电商平台、线下场景、金融机构合作,拓展支付场景覆盖:
生态合作使拉卡拉的支付服务覆盖了更多场景,增加了用户触达机会,间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根据拉卡拉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
收入与利润的稳定增长,说明拉卡拉的主营业务(支付与SaaS服务)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增长,说明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良好,有能力投入研发与拓展业务。
拉卡拉的收入结构正在从“支付服务为主”向“支付+SaaS服务”转型:
SaaS服务收入的增长,说明拉卡拉的战略转型取得了成效,服务附加值正在提升,有助于抵御支付费率下降的压力。
拉卡拉通过“差异化定位(B端商户)、数字人民币布局、支付与SaaS融合、中小企业差异化服务、生态合作”等策略,有效应对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挤压。其核心逻辑是:避开巨头的C端优势,聚焦B端市场,通过提高服务附加值(如SaaS、金融、营销),成为商户的“经营伙伴”,而非“支付工具”。
从财务表现看,拉卡拉的收入与利润稳定增长,收入结构正在优化,说明其战略转型取得了成效。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的增长,拉卡拉有望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成为“B端支付领域的领导者”。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