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涵盖发行规模、基础资产类型、财务影响及风险因素,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监管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渤海银行(09668.HK)是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2005年,2020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近年来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是银行盘活存量资产、释放资本的重要工具,对其财务状况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从业务概况、财务影响、风险分析及未来展望等角度,对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券商API数据[0],渤海银行自2018年起逐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近年来发行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2023年,该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约50亿元人民币,2024年增至80亿元,2025年上半年已发行45亿元(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发行频率从每年1-2只增至每年3-4只,显示其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依赖度逐步提升。
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集中在两类:
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采用表外模式,即通过设立SPV(通常为信托计划)作为中介,将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实现资产的“真实出售”。SPV再以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发行不同层级的证券(优先层、夹层、次级层)。优先层证券占比约70%-80%,面向公众投资者;夹层和次级层占比约20%-30%,由银行或关联方持有,承担主要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功能是将流动性差的资产(如长期贷款)转化为现金。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末渤海银行总资产为1.2万亿元,其中信贷资产占比约65%(7800亿元)。通过资产证券化,该行2024年盘活了约80亿元的信贷资产,将其转化为现金,增加了货币资金余额(2024年末货币资金较2023年增长5%)。同时,出售基础资产导致总资产规模略有下降(2024年末总资产较2023年微降1%),但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92.5%降至2024年的91.8%,杠杆水平有所降低。
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渤海银行带来了稳定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32亿元,较2023年增长15%,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贡献了约10%的增量(约3.2亿元)。这一收入来自SPV收取的发行费用、托管费用及后续管理费用,具有“轻资本、高收益”的特点,有助于优化收入结构(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2%提升至13%)。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发放的信贷资产需要计提资本占用(如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出售给SPV,银行不再承担该资产的信用风险,从而释放相应的资本。2024年末,渤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5%,较2023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贡献了约0.15个百分点的增量。这有助于该行满足监管要求(监管最低资本充足率为10.5%),并为未来的信贷扩张预留空间。
尽管渤海银行选择优质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但仍存在违约风险。例如,2023年发行的某只CLO产品,基础资产为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经济下行,部分企业出现逾期,导致该产品的优先层证券收益率下降0.5个百分点。虽然银行未承担直接损失,但影响了投资者对其产品的信心,可能导致未来发行成本上升。
资产证券化产品多为固定利率产品,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产品的现值会下降。2024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0%升至3.2%,导致渤海银行发行的CLO产品价值下跌约2%。尽管银行未持有这些产品,但投资者的赎回压力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行计划。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流动性仍较弱,日均成交量仅为债券市场的1%左右。如果渤海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无法及时出售,可能导致资金紧张。例如,2025年上半年,某只NPL ABS产品因市场需求不足,发行时间延迟了1个月,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近年来,中国监管部门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出台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关于规范银行间市场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银行加强基础资产的真实性核查、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限制复杂结构产品的发行。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但也增加了银行的合规成本。
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其优化财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该行实现了资产流动性提升、收入结构优化和资本充足率提高,但也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未来,随着监管环境的完善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渤海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望继续扩张,但需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11月10日。)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