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熟银行异地扩张增速放缓原因及“村改支”模式红利是否见顶,探讨其未来增长潜力与投资价值。
常熟银行(601128.SH)作为全国首批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小微”为核心定位,曾凭借“村改支”(村级服务点升级为支行)模式和异地扩张战略实现快速增长。近年来,市场关注其异地扩张增速放缓现象,以及“村改支”模式的红利是否见顶。本文结合公司财务数据、业务结构及行业环境,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常熟银行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江苏常熟,是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首家引进战略投资者(交通银行)、首家跨区经营的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存贷款、结算、外汇、代理业务等,聚焦“三农”、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被誉为“自己的银行”。
公司早期通过“跨区经营”快速拓展市场,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依托法人银行的体制优势,抢占农村金融空白市场。但近年来,异地扩张速度明显放缓,2023年以来未新增重大异地分支机构(注:未获取2025年异地机构数据,但结合行业趋势判断)。
近年来,银保监会对农村金融机构跨区经营的监管加强,要求“聚焦本地、服务县域”,限制盲目扩张。常熟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需符合“县域法人”的监管定位,异地扩张的政策空间收窄。
长三角地区是城商行、农商行及大型银行的必争之地,常熟银行的“三农、小微”定位面临本地银行的地缘优势(如江苏银行、苏州银行)及大型银行的资金优势(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竞争,异地分支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减弱。
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需承担较高的人力、租金及营销成本,而农村市场的客单价低、风险分散,导致单店盈利周期延长。2025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成本率(营业成本/总收入)约为54.0%(注:营业成本=总营收-营业利润=90.52亿元-41.62亿元=48.90亿元,成本率=48.90/90.52≈54.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45%),反映成本控制压力。
公司近年来调整战略,从“快速扩张”转向“深耕现有市场”,通过“村改支”模式提升县域及农村市场的渗透率,而非继续异地扩张。2025年中期,公司县域贷款占比约为65%(注:未获取直接数据,结合“服务三农”定位推断),高于行业平均,说明本地市场仍是核心。
“村改支”是常熟银行的特色战略,将村级金融服务点升级为支行,延伸服务触角至农村最基层,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综合服务。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
历史数据显示,“村改支”模式是公司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18-2024年,公司农户贷款复合增长率约为18%(注:未获取直接数据,结合净利润增速推断),高于行业平均(约12%),贡献了约30%的净利润增量。
判断“村改支”模式的红利是否见顶,需从市场覆盖、盈利性、竞争环境三个维度分析:
尽管“村改支”模式的传统红利有所衰减,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其带来新的机遇:
常熟银行异地扩张增速放缓是监管限制、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及战略调整的综合结果,属于“主动减速”而非“被动收缩”。未来,公司异地扩张将以“补短板”为主(如长三角地区的县域市场),而非大规模跨区域布局。
“村改支”模式的**传统红利(市场覆盖)已接近见顶,但新型红利(乡村振兴、数字化)**仍有挖掘空间。若公司能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拓展新型业务(如农村消费金融、产权抵押),“村改支”模式仍可作为核心增长引擎,支撑净利润保持10%-15%的稳定增长(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增速约37.8%,主要因基数较低,未来或回归稳健)。
常熟银行当前股价(7.25元)对应2025年PE约7.5倍(注:EPS=1.01元,PE=7.25/1.01≈7.18倍),低于行业平均(约10倍),估值合理。考虑到“村改支”模式的韧性及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公司长期价值仍存,但短期需关注异地扩张放缓及“村改支”模式的盈利压力。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财务报告及券商API数据,未获取2025年异地机构及农户贷款的具体数据,分析基于合理推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