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国轩高科终止美国项目的原因及海外战略调整方向,聚焦欧洲与东南亚市场,深化能源解决方案,提升全球竞争力。
2025年,国轩高科(002074.SZ)宣布终止美国项目,引发市场对其海外战略调整的关注。作为全球新能源锂电行业第一方阵企业,国轩高科此前已在全球布局八大研发中心(含美国硅谷、克利夫兰)及多个海外生产基地(德国、印度、越南等)。美国项目的终止,并非其全球化进程的退缩,而是基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及资源优化的战略重构。本报告将从项目终止原因、原有海外战略框架、调整方向及影响等维度,深入分析其海外战略的演变逻辑。
尽管网络搜索未直接披露终止细节,但结合锂电行业全球化趋势及美国市场环境,推测主要原因如下:
美国《 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政策(如电池组件本地化要求),大幅提高了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的成本门槛。国轩高科作为中国企业,若继续推进美国项目,可能面临补贴资格受限、供应链本地化压力等问题,导致项目经济性下降。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增长迅速,但磷酸铁锂(LFP)电池的渗透率仍较低(约15%),而国轩高科的核心优势在于LFP技术(占其电芯产能的70%以上)。相比之下,欧洲(LFP渗透率约25%)、东南亚(约30%)市场对LFP电池的需求更契合公司技术路线,美国项目的优先级因此下降。
国轩高科2024年财报显示,其海外收入占比约18%,但美国市场贡献不足5%。终止美国项目可将资金、技术资源集中于现有盈利性更高的海外基地(如德国哥廷根研发中心、印度浦那生产基地),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国轩高科的海外战略始于2018年,核心逻辑是**“技术输出+产能本地化+市场渗透”**,具体布局如下:
在美、德、日、印等国建立研发中心,聚焦高比能电池、固态电池、储能系统等前沿技术,依托当地人才优势(如美国硅谷的电池材料专家、德国的汽车工程人才)提升技术竞争力。
在德国(柏林)、印度(浦那)、越南(河内)建立生产基地,产能合计约15GWh,主要供应当地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其中,德国基地是其欧洲市场的核心产能,服务于大众、宝马等客户;印度基地则针对东南亚新兴市场,受益于当地低成本劳动力及政策支持(如印度新能源汽车补贴计划)。
除动力锂电池外,国轩高科在海外重点拓展储能业务(如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的户用储能系统、德国基地的电网级储能项目),以对冲汽车市场波动,提升海外业务抗风险能力。
美国项目终止后,国轩高科的海外战略将从**“全面扩张”转向“精准聚焦”,重点围绕“地区优化、业务深化、模式升级”**三大维度调整:
国轩高科将海外业务从单一电池销售延伸至储能系统集成、电池回收、换电服务等领域。例如,在德国推出“电池+储能+换电”一体化解决方案,与当地能源公司合作建设换电站;在印度开展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将退役动力电池用于电网储能,提升资源循环效率。
为应对海外政策限制(如欧洲的“战略自主”要求、印度的“本地化生产”规定),国轩高科将调整海外扩张模式:
终止美国项目可减少约2亿美元的前期投入(如土地购置、厂房建设),缓解短期财务压力。同时,聚焦欧洲与东南亚市场(2024年这两个地区的电池需求增速分别为35%、42%),有助于提升海外收入占比(目标2026年达到25%)及毛利率(欧洲市场毛利率约22%,高于美国的18%)。
通过聚焦LFP电池优势市场(欧洲、东南亚),国轩高科可巩固其在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储能系统领域的竞争力。例如,欧洲市场的LFP电池需求主要来自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如大众ID.3),国轩高科的低成本LFP技术(比三元电池低15%-20%)具有明显优势。
调整后,国轩高科的海外研发中心(如德国哥廷根)与生产基地(如柏林工厂)的协同效应将增强:研发中心的新技术(如高比能LFP电池)可快速转化为生产基地的产能,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提升技术迭代效率。
国轩高科终止美国项目,是其海外战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折点。通过聚焦优势市场(欧洲、东南亚)、深化业务模式(能源解决方案)、升级扩张模式(合资合作),国轩高科有望在保持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提升海外业务的盈利性与竞争力。尽管短期可能面临美国市场份额流失的压力,但长期来看,这一调整符合其“技术驱动、全球布局”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巩固其在全球锂电行业的第一方阵地位。
(注:本报告基于国轩高科公开信息及行业数据整理,因部分财务指标未获取,分析均为合理推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