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清仓小米股份,十年合作终结,竞争格局如何演变?

分析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份背后的战略分歧与竞争格局演变,探讨双方在智能家电、技术研发及全球化布局的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份后竞争格局演变分析

一、合作背景与清仓事件概述

美的与小米的合作始于2015年,当时双方签署战略协议,美的通过定向增发引入小米作为股东(持股约1.29%),并将旗下智能家电产品接入小米“米家”生态,借助小米的线上渠道与用户流量实现智能家电的快速渗透。十年间,双方在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智能手表等品类上有过协同,但随着各自战略的调整,合作逐渐走向终结。2025年,美的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清仓所持小米股份(01810.HK),标志着双方十年合作正式结束。

二、清仓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1. 战略分歧:从“协同”到“竞争”

美的集团自2020年起推动“科技领先”战略,将研发投入聚焦于核心零部件(如压缩机、电机)、新能源(如光伏、储能)及工业技术(如机器人、自动化),目标是从“规模型企业”向“技术驱动型企业”转型。而小米则在2023年提出“全场景智能”战略,通过“手机+AIoT”生态扩张,将业务边界从手机延伸至大家电(空调、冰箱)、小家电(电饭煲、吸尘器)及智能设备(扫地机器人、智能手表),与美的的核心家电业务形成直接竞争。例如,小米2024年空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2%,市场份额升至11%,直接抢占了美的在中低端空调市场的份额;而美的的高端品牌“COLMO”与小米的“Xiaomi高端线”在万元级空调、智能冰箱领域也存在正面冲突。

2. 生态封闭化:从“开放”到“独立”

双方合作初期,美的通过接入“米家”生态实现了智能家电的快速增长(2015-2018年智能家电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5%)。但随着美的“美居”APP的推出(2019年),美的开始打造独立的智能生态,将旗下产品从“米家”生态中逐步剥离(如2022年美的空调停止支持“米家”连接)。而小米则通过“米家”生态的闭环运营(如限制第三方产品接入核心功能),推动自有品牌家电的销售(2024年小米家电营收占比达28%)。这种生态封闭化趋势,使得双方的协同价值逐渐消失,反而成为竞争的障碍。

3. 财务回报与资金需求

小米股价自2021年峰值(35港元/股)下跌至2025年的12港元/股(截至2025年10月),美的所持小米股份的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初始投资约12亿元,清仓时变现约8亿元)。同时,美的集团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新能源业务(光伏、储能)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7%(达18亿元),需要回笼资金支持核心业务扩张。清仓小米股份不仅能优化资产结构,还能为新能源业务提供资金保障。

三、竞争格局的演变方向

1. 产品领域:从“部分重叠”到“全面竞争”

双方的竞争将从“智能家电”延伸至“全品类家电”及“智能设备”:

  • 大家电:美的在空调(市场份额36%)、冰箱(22%)领域仍保持龙头地位,但小米通过“高性价比+AIoT”策略快速渗透,2024年小米空调市场份额升至11%,冰箱份额达7%,主要抢占中低端市场;而美的的“COLMO”与小米的“Xiaomi高端线”在万元级空调、智能冰箱领域的竞争将加剧。
  • 小家电:小米通过“米家”生态的用户粘性,推出的电饭煲、吸尘器等产品销量快速增长(2024年小家电营收同比增长25%),而美的则依赖“美的”“小天鹅”等传统品牌的渠道优势(线下门店超10万家),双方在小家电市场的份额差距逐渐缩小(美的2024年小家电份额21%,小米15%)。
  • 智能设备:小米的扫地机器人(石头科技,市场份额28%)、智能手表(市场份额18%)已形成优势,而美的则通过收购“万东医疗”(医疗设备)、“库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向高端智能设备领域延伸,双方在智能设备的技术路线(小米依赖AI算法,美的依赖硬件研发)上形成差异化竞争。

2. 技术与研发:从“供应链整合”到“自主可控”

美的集团的研发投入聚焦于“核心零部件”与“底层技术”,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1%(同比增长15%),其中压缩机、电机的研发投入占比达35%。例如,美的2025年推出的“磁悬浮压缩机”效率较行业平均高20%,已应用于高端空调与工业制冷设备;而小米的研发投入则集中于“AI算法”与“生态整合”(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6.3%),通过“小爱同学”语音助手、“米家”APP的场景化智能(如“回家模式”自动开启空调、灯光)提升用户体验。这种技术路线的差异,使得双方在竞争中形成“硬件优势”与“软件优势”的互补,但也加剧了在核心品类(如空调)上的技术竞争。

3. 渠道与生态:从“共享”到“闭环”

美的集团拥有完善的线下渠道体系(经销商超2万家,门店超10万家),并通过“美的美居”APP(注册用户超2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生态;而小米则依赖“小米之家”(全球门店超5000家)、“米家”APP(注册用户超3亿)及线上渠道(京东、天猫旗舰店),通过“手机+AIoT”的生态闭环提升用户粘性。双方清仓后,渠道与生态的封闭化趋势将加剧:

  • 美的将停止向小米提供核心家电产品(如空调、冰箱),并通过“美居”APP的“设备联动”(如空调与光伏储能系统联动,实现节能)提升用户忠诚度;
  • 小米则通过“米家”生态的“排他性”(如限制第三方产品接入核心功能),推动自有品牌家电的销售(2024年小米家电营收中,自有品牌占比达85%)。

4. 全球化布局:从“区域互补”到“全球竞争”

美的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始于2016年收购东芝家电(日本),随后通过收购库卡机器人(德国)、Clivet(意大利,空调)拓展欧洲市场,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2%(同比增长18%);而小米则通过“印度市场”(手机份额25%)、“欧洲市场”(手机份额12%)的扩张,将家电业务向海外延伸(2024年小米印度家电营收增长40%)。双方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将加剧:

  • 美的通过“本地化生产”(如印度、越南工厂)降低成本,抢占中高端市场;
  • 小米则通过“高性价比+AIoT”策略,快速渗透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抢占中低端市场。

四、未来趋势预测

1. 短期(1-2年):竞争加剧,份额调整

双方清仓后,将在空调、智能设备等核心品类上展开直接竞争,小米通过“高性价比”抢占美的的中低端市场份额(预计2026年小米空调份额升至15%,美的降至33%),而美的则通过“高端化”(COLMO品牌营收占比升至15%)与“技术升级”(磁悬浮压缩机、光伏储能)巩固高端市场地位。

2. 中期(3-5年):差异化竞争,生态固化

随着技术与渠道的进一步分化,双方将形成“硬件技术”与“生态体验”的差异化竞争:

  • 美的:聚焦核心零部件(压缩机、电机)、新能源(光伏、储能)及工业技术(机器人、自动化),通过“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
  • 小米:聚焦“AIoT生态”与“用户体验”,通过“手机+智能设备”的场景化智能,提升用户粘性与生态价值。

3. 长期(5-10年):全球化与多元化

双方将加速全球化布局,美的通过“海外工厂”(印度、越南、欧洲)与“高端品牌”(COLMO、东芝)抢占全球中高端市场;小米则通过“新兴市场”(印度、东南亚)与“全场景智能”(手机+家电+智能设备)扩张全球份额。同时,双方将向多元化领域延伸(美的向新能源、工业技术,小米向汽车、医疗设备),竞争边界将从“家电”扩展至“科技全领域”。

五、结论

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份,是双方战略调整与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未来,双方将在产品、技术、渠道与生态上展开全面竞争,形成“硬件技术领先”与“生态体验领先”的差异化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美的的“科技驱动”战略与小米的“全场景智能”战略均具备长期增长潜力,但需关注双方在核心品类(如空调)上的份额变化与研发投入效率。对于消费者而言,双方的竞争将带来更多高性价比与高附加值的产品选择,推动智能家电行业的进一步升级。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