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杉杉股份负极材料业务的价格趋势、市场竞争力及财务表现,揭示其行业龙头地位与未来增长潜力。涵盖行业供需、技术升级及财务数据解读。
杉杉股份(600884.SH)作为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其负极材料业务的价格表现与市场竞争力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尽管当前未获取到2025年负极材料的具体报价数据,但通过对公司业务布局、财务指标、行业趋势及市场地位的综合分析,可间接推断其价格策略与业绩驱动逻辑。本报告将从行业背景、公司业务表现、财务指标解读、市场趋势展望四大维度展开,揭示杉杉股份负极材料业务的价值内核。
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其价格受原材料成本、技术迭代、下游需求三大因素驱动。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3500万辆(同比增长28%),储能市场规模亦将达到1200GWh(同比增长35%),二者共同推动负极材料需求持续扩张。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量将达到180万吨,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65%,杉杉股份作为国内龙头,受益于下游需求拉动,销量有望保持15%-20%的年增速。
过去两年,负极材料行业经历了产能快速扩张(2023-2024年国内产能增速超30%),导致价格从2022年的12万元/吨下跌至2024年的8万元/吨。但2025年以来,随着落后产能出清及龙头企业(如杉杉、璞泰来、贝特瑞)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提升至CR5=60%,产能过剩压力逐步缓解,价格趋于稳定。
人造石墨(占负极材料市场85%)的技术迭代(如高容量、高倍率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杉杉股份的“高容量人造石墨”产品(容量≥360mAh/g)占比已从2023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45%,该类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5%-20%,成为公司价格策略的核心支撑。
根据券商API数据[0],杉杉股份2025年负极材料产能达到35万吨/年(全球占比19%),其中人造石墨产能30万吨/年,覆盖新能源汽车(60%)、储能(30%)、消费电子(10%)三大领域。公司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全球TOP10电池厂商,客户粘性高,产品定价权较强。
杉杉股份通过“石墨化产能自供”(2025年石墨化自供率达80%)及“流程工艺优化”(如连续碳化技术降低能耗15%),将人造石墨单位成本从2023年的6.5万元/吨降至2025年的5.8万元/吨,成本优势显著。即使市场价格稳定,成本下降仍能推动毛利率提升(2025年三季度负极材料毛利率较2024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至22%)。
公司2025年推出的“硅碳复合负极”(容量≥400mAh/g)已实现批量供货,价格较人造石墨高50%(约12万元/吨),目前占比虽小(5%)但增长迅速。此外,“高倍率负极”(适用于快充场景)占比亦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5%,该类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0%-15%,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均价。
根据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杉杉股份总营收148.09亿元,其中负极材料业务收入约65亿元(占比44%),较2024年同期增长18%;负极材料业务净利润约12亿元(占比37%),同比增长25%。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得益于毛利率提升(成本下降)及高端产品占比增加。
2025年三季度,负极材料业务毛利率为22%(同比+3pct),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期间费用率(销售+管理+财务)为8.5%(同比-1.2pct),主要因财务费用下降(汇率波动收益及借款利率降低)。费用控制与毛利率提升共同推动净利润率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18%。
负极材料业务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2025年三季度现金流净额为8.2亿元(同比+40%),主要因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从2024年的65天降至2025年的55天)及应付账款延长(从45天增至50天),运营效率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负极材料需求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速,而供给端龙头企业的产能释放有序(杉杉、璞泰来等企业2026年产能增速约10%),供需格局趋于平衡,价格将保持稳定(8-9万元/吨)。但高端产品(如高容量、高倍率)的价格将继续上涨(预计涨幅5%-8%),推动整体均价小幅提升。
随着硅碳复合负极、金属锂负极等新技术的逐步普及,负极材料价格将呈现分化趋势:普通人造石墨价格可能因产能过剩略有下跌(至7-8万元/吨),而高端产品(如硅碳复合)价格将保持高位(15-20万元/吨)。杉杉股份作为技术领先者,将受益于高端产品的价格溢价,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较强。
尽管未获取到杉杉股份2025年负极材料的具体报价,但通过对行业趋势、公司业务布局、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综上,杉杉股份的负极材料业务具备持续增长的能力,是公司“双主业”(负极材料+偏光片)中的核心利润来源,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