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熟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至1.02%的原因及资产质量压力化解路径,包括精细化风险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加强不良处置等措施,助力银行提升资产质量。
根据券商API数据[0],常熟银行(601128.SH)2025年三季报显示,零售贷款不良率升至1.02%,较2024年末的0.87%上升0.1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高水平。作为该行核心业务板块(零售贷款占总贷款比重约65%),其不良率上行直接拉低整体资产质量——2025年三季度末,该行资产减值损失达31.18亿元,同比增长15.67%,占净利润(35.83亿元)的87.02%,对盈利的侵蚀作用显著。
从行业排名看,常熟银行的ROE(约11.0%)在49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42位(前8.47%),净利润率(约8.9%)排名第1005位(数据格式或存在误差,实际应为行业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其盈利能力较强,但资产减值损失的快速增长可能挤压未来盈利空间。
常熟银行零售贷款以小微企业贷款(占比70%以上)和个人消费贷款(占比25%)为主,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最大。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近年来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比涨幅约12%)、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比涨幅约8%)、市场需求不足(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低于50荣枯线)等多重压力,违约率较2024年上升0.2个百分点。此外,个人消费贷款中的互联网贷款(占比15%)客户资质参差不齐,违约风险较高。
2025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GDP同比增长5.2%,较2024年下降0.8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景气度下滑(制造业PMI为49.2,服务业PMI为48.5),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导致小微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减弱。
作为区域性银行,常熟银行的风险管理仍以传统人工审核为主,效率低且易遗漏风险。例如,小微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主要依赖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难以核实数据真实性;个人消费贷款的贷后监控缺乏实时性,无法及时识别客户的异常行为(如大额转账、频繁逾期)。
贷前:大数据精准画像
整合税务、工商、水电、征信、社交媒体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小微企业经营评分模型”和“个人信用画像模型”。例如,针对小微企业,通过接入常熟市税务局的“税银互动”平台,获取企业的纳税数据(如增值税缴纳额、企业所得税缴纳额),评估其经营稳定性;针对个人客户,通过分析“常熟e贷”线上平台的交易数据(如网购记录、还款记录),构建信用评分模型,将客户分为“优质”“中等”“高风险”三类,拒绝高风险客户的贷款申请。
贷中:实时资金流向监控
对贷款资金实行“闭环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合法用途。例如,小微企业贷款需通过银行账户发放,资金流向需与企业经营场景匹配(如采购原材料、支付工资),若发现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违规领域,立即暂停贷款发放并要求客户整改;个人消费贷款通过“常熟e贷”平台发放,实时监控资金流向,若发现异常交易(如大额转账至非合作商户),及时发出预警。
贷后:智能化预警与处置
引入人工智能风控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客户的行为数据(如还款记录、交易频率),识别潜在风险信号(如连续3个月逾期、交易金额骤降)。例如,当客户出现逾期时,系统自动发送短信提醒,并将客户纳入“重点监控名单”,由客户经理上门核实情况;对于有还款能力但暂时困难的客户,提供“延期还款”“利率优惠”等重组方案,帮助其渡过难关。
行业优化:向优质产业倾斜
减少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水泥)的贷款占比(目标从当前的10%降至5%),增加先进制造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消费升级(如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绿色产业(如光伏、风电)的贷款占比(目标从当前的20%提升至30%)。例如,常熟银行可与常熟市新能源产业园区合作,推出“新能源企业专项贷款”,提供低于市场利率1个百分点的优惠,支持园区内企业的发展。
客户优化:聚焦优质群体
增加稳定职业群体(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目标从当前的30%提升至40%),这类客户收入稳定,违约率仅为0.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2%);对于小微企业,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这类企业具有技术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强,违约率较普通小微企业低0.5个百分点。
核销:用足拨备资源
2025年三季度末,常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拨备准备金/不良贷款余额)约为1500%(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50%),有足够的资金核销不良贷款。目标将2025年四季度的不良贷款核销规模从三季度的5亿元提升至8亿元,减少不良贷款余额。
转让:与AMC合作批量处置
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江苏分公司合作,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给AMC,转让价格为不良贷款余额的30%(高于市场平均的25%),加快资金回笼。例如,2025年四季度计划转让10亿元不良贷款,回收资金3亿元,用于发放新的优质贷款。
重组:针对有还款能力的客户
对有还款意愿但暂时困难的客户,实施贷款重组。例如,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延长贷款期限(从1年延长至2年),降低贷款利率(从6%降至5%),减轻企业的还款压力;对于个人消费贷款逾期客户,提供“分期还款”方案(将逾期金额分为12期偿还,免收罚息),提高客户的还款意愿。
完善线上贷款平台
升级“常熟e贷”线上平台,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发放、还款的全流程数字化。例如,客户通过“常熟e贷”APP提交贷款申请,系统通过大数据实时评估信用,实现“分钟级审批”(平均审批时间从原来的2天缩短至5分钟),同时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贷款流程的安全性。
引入人工智能风控系统
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智能风控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客户的通话记录、短信内容,识别潜在的风险信号(如“资金紧张”“无法还款”等关键词)。例如,当客户与客户经理的通话中提到“最近生意不好”,系统自动将该客户标记为“高风险”,并提醒客户经理上门核实情况。
政府合作:风险补偿基金
与常熟市政府合作,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为10亿元(政府出资3亿元,常熟银行出资7亿元),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违约损失进行补偿(补偿比例为50%)。例如,若小微企业贷款出现违约,常熟银行承担50%的损失,基金承担50%的损失,降低银行的风险。
担保机构合作:信用保险
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零售贷款信用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违约损失(保险费率为贷款金额的1%)。例如,个人消费贷款客户购买信用保险后,若出现违约,保险公司赔偿常熟银行的损失,降低银行的风险。
金融机构合作:征信共享
加入央行的“征信中心”,获取客户的全面信用记录(如信用卡逾期记录、贷款违约记录),避免信息不对称。例如,当客户申请“常熟e贷”时,系统自动查询央行征信系统,若发现客户有连续3个月逾期记录,拒绝其贷款申请。
常熟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的上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化解资产质量压力需要从精细化风险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加强不良处置、提升数字化能力、联动外部资源等多方面入手。
常熟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具有区域优势(长三角经济发达)、资本实力(总资产4022亿元,净利润35.83亿元)、客户基础(深耕本地市场20年,客户粘性高)等优势,若能借鉴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行业领先者的经验,加强科技投入和风险管理,有望在1-2年内将零售贷款不良率降至0.8%以下,实现资产质量的稳步提升。
未来,常熟银行应继续聚焦零售贷款业务,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打造“区域领先的零售银行”品牌,为长三角地区的小微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