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长远锂科正极材料价格走势,涵盖原材料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及产品结构等核心因素,展望行业未来趋势与公司发展前景。
长远锂科(688779.SH)是中国五矿集团旗下核心新能源材料企业,成立于2002年,2021年登陆科创板。公司专注于高效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依托五矿集团的镍、钴、锰、锂等资源优势,形成了“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产业链布局。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注册资本约19.29亿元,员工总数2064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多元正极材料(NCM/NCA)、磷酸铁锂(LFP)、多元前驱体,其中高镍三元材料(NCM811、NCA)、单晶三元材料为核心优势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公司动力三元材料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约8%),前驱体产能约10万吨/年,正极材料产能约8万吨/年(其中高镍三元占比约40%)。
正极材料价格受原材料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产品结构四大核心因素影响,2025年行业价格走势呈现“整体下行、结构分化”特征。
正极材料成本中,原材料占比约70%-80%(其中锂占30%、镍占25%、钴占15%)。2024年以来,全球锂矿产能释放(如澳大利亚、智利的新增产能)叠加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放缓,锂价从2023年的50万元/吨下跌至2025年三季度的20万元/吨(同比下降60%);镍价受印尼镍矿产能释放影响,从2023年的20万元/吨下跌至2025年三季度的12万元/吨(同比下降40%);钴价因供应过剩,从2023年的35万元/吨下跌至2025年三季度的20万元/吨(同比下降42.8%)。
原材料价格下跌本应降低正极材料成本,但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传导滞后且幅度更大。例如,2025年三季度,高镍三元材料(NCM811)价格从2023年的30万元/吨下跌至18万元/吨(同比下降40%),而锂、镍、钴成本合计下降约50%,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15%收缩至2025年三季度的5%(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负毛利率)。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800万辆(同比增长15%),增速较2023年的35%明显放缓,但需求结构分化显著:
长远锂科的产品结构中,高镍三元占比约40%,LFP占比约30%,刚好匹配需求结构变化,但高端产品的价格弹性更大:2025年,LFP价格从2023年的15万元/吨下跌至10万元/吨(同比下降33%),而高镍三元价格仅下跌40%(从30万元/吨至18万元/吨),因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如单晶结构、高镍稳定性)支撑了价格。
2025年,全球正极材料产能约300万吨/年,而需求仅约20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约67%),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加剧。中小企业因技术落后、成本高,被迫降价促销(如部分企业的LFP价格降至9万元/吨以下);头部企业(如长远锂科、宁德时代、比亚迪)则通过技术优势(如高镍三元的单晶技术、LFP的补锂技术)保持价格稳定,同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长远锂科的前驱体产能10万吨/年,比行业平均高20%,成本低15%)。
长远锂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镍三元与单晶三元材料,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行业平均:
2025年,公司高端产品占比约50%,支撑了整体价格水平,避免了像中小企业那样的大幅降价。
2025年,长远锂科正极材料价格呈现“整体下行、高端抗跌”特征:
2025年三季度,公司财务数据显著反映了价格下跌的影响:
长远锂科依托五矿集团的资源优势(镍、钴、锰、锂资源保障)、一体化产业链(前驱体-正极材料)及技术优势(高镍三元、单晶三元),未来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增长。预计2026年,公司的高镍三元产能将从2025年的3万吨/年扩张至5万吨/年,LFP产能从2万吨/年扩张至4万吨/年,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8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净利润将扭亏为盈(预计盈利1.5亿元)。
综上,2025年长远锂科正极材料价格受原材料下跌、需求结构变化与竞争加剧影响,整体呈现下行趋势,但高端产品(高镍三元、单晶三元)因技术优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未来,公司需通过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应对市场挑战,实现业绩扭亏为盈。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