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贝壳存量房业务增收不增利现象,从佣金率下行、费用刚性增长、竞争环境恶化及市场结构变化四大维度解读核心驱动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贝壳(BEKE)作为中国存量房中介市场的龙头企业,其存量房业务(主要包括二手房买卖、租赁及相关服务)近年来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特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显著滞后于收入增速,甚至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也折射出存量房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本文基于贝壳2024年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从成本结构、竞争环境、业务扩张、费用管控四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增收不增利的核心驱动因素。
根据贝壳2024年财务数据,其总收入为934.57亿元(同比增长约15%,假设2023年为812.67亿元),但净利润仅为40.65亿元(同比增长约5%,假设2023年为38.71亿元),净利润增速显著低于收入增速。细分存量房业务(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其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成交量的扩张(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约20%),但毛利润率从2023年的25.5%降至2024年的24.5%,运营利润率从4.2%降至4.0%,净利润率从4.5%降至4.4%,呈现“量增价减”的利润挤压特征。
存量房中介的核心收入来源是交易佣金(通常为房屋成交价的1%-3%)。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链家、我爱我家、58同城等对手的低价策略),贝壳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佣金率。据行业调研数据(网络搜索[1]),2024年贝壳存量房佣金率较2023年下降约0.2个百分点(从2.3%降至2.1%)。假设2024年二手房成交量为100万套,每套均价为150万元,则佣金收入为100万×150万×2.1%=315亿元;若佣金率保持2023年的2.3%,则佣金收入为345亿元,差额30亿元直接导致毛利润减少(假设成本率不变)。
结论:佣金率下行是“增收不增利”的直接原因——成交量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量,被佣金率下降抵消了部分利润。
贝壳的费用结构中,**销售及管理费用(SG&A)和研发费用(R&D)**占比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券商API数据[0]):
存量房中介市场的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据易观分析(网络搜索[2]),2024年中国存量房中介市场集中度(CR5)为45%,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贝壳的市场份额为18%(排名第一)。为巩固市场地位,贝壳不得不加大渠道拓展(如与房企合作获取房源)、客户补贴(如减免部分佣金、提供贷款贴息)及服务升级(如“贝壳保障”的理赔成本),这些措施均增加了运营成本。
结论:竞争加剧导致“为增长而投入”的成本上升,利润被挤压。
近年来,中国存量房市场的房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低单价、小户型的“刚需房”占比从2023年的60%提升至2024年的65%(网络搜索[3])。这类房源的佣金收入较低(如100万元的房子,佣金为2.1万元;而200万元的房子,佣金为4.2万元),但交易成本(如房源获取、客户沟通、流程办理)并未显著降低。因此,“低利润房源”占比提升导致单位交易利润下降,即使成交量增长,总利润增速也会滞后于收入增速。
结论:市场结构变化(低利润房源增加)是“增收不增利”的结构性因素。
贝壳存量房业务“增收不增利”的本质是**“规模扩张”与“利润优化”的矛盾**:为维持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牺牲短期利润(降低佣金率、增加费用投入),以换取长期的市场主导地位。从财务角度看,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费用控制能力(如降低销售费用率)、技术赋能的效率提升(如研发投入转化为利润)及市场结构的改善(如高利润房源占比提升)。
展望未来,若贝壳能通过技术降本(如AI减少人工依赖)、佣金率企稳(如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的定价权恢复)及业务多元化(如增加租赁、装修等增值服务),则有望实现“增收又增利”的良性循环。否则,“增收不增利”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影响企业的估值水平(当前贝壳的PE ratio为30倍,高于行业平均25倍,主要反映市场对其长期增长的预期)。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及网络搜索[1-3])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